他人即魔鬼”,或“魔鬼即他人”,是萨特最著名的话了吧,记得今年的《奇葩说》里,蔡康永在做结辩时也引用过这句。
让·保罗·萨特,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无神论存在主义”是他的主要哲学观点。萨特以哲学家立身,同时还写了大量文学与戏剧作品,用以阐述他的哲学观点。
如果问“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在阅读萨特的代表作《存在与虚无》之前,不妨先读他曾做过的一次名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演讲实录,在演讲中,萨特用较为直白简单的语言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这篇文章可以作为晦涩的《存在与虚伪》的前言和序文看。
萨特的观点其实很简单,在我看来就是:人是自己的主人,你决定自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人作恶是自己本身选择如此,人行善也是自己决定为之,你的选择或是“不做选择”的选择,不仅在为你自己,也是在为社会进行选择,没有所谓的”命定”或“本性如此”。转化成萨特自己的语言便是,人的本质是人自己选择的,人的存在先于其本质。
哲学家的语言和文字如果写出来,常让普通人觉得“不说人话”,因此他们在公开场合的演讲因为涉及到和观众的交流,自然就要顾虑听众的理解力,语言会浅白些。
萨特之所以做这次演讲,因为“人红是非多”,宗教主义人士抨击他是唯物论,马克思主义者批评他是主观主义,两边不受待见。至于哲学家为什么会受到从社会顶层到普通大众这么高的关注,首先应该是他的思想符合了当时社会的思潮,其次是他用文学和戏剧的形式把自己的思想有效传达到普通大众的心中,“我是存在主义”成为当时的社会流行语。
我认为哲学家大体可以被分为两类,探寻永恒真理和符合时势的学说两类,前者遗世独立注定孤独,后者成为社会思潮的弄潮儿,而萨特无疑属于后者,他的走红源于天时地利的符合形势。引起争论,掀起热潮,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学说,从这个方面讲,萨特学说的普及化无疑是相当成功的,不然他也不会因为争议过大而去做这样一个带有说明性质的演讲。
仔细品味整篇文章,萨特的观点就如我在上文总结的那样非常容易理解,并不需要更多的解析阐述,它在我看来更像一个道理。在文中,我能体会到萨特对于自己被不同派别夹击的情况有些无奈,也竭力向听众传达自己的主张。而作为社会思想弄潮儿,无论被争议、被赞成、被反对、被利用,都是必然的,此外由于是符合时势的哲学,必然也受到时代环境的限制,一旦环境改变,之前的论点必然受到挑战,所以我们也看到了萨特有时自相矛盾的困境。
或许仅凭一个演讲实录并不能真正表达萨特的哲学思想,我会再去读读他的《存在与虚无》和文学戏剧作品,应该能得到更深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