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放在系统中才有意义,而意义诞生动力。
系统是诸多要素按一定结构组成的整体,结构或随着新的要素的增加、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时间的推移本质上也是新的要素的增加。结构的改变会带来系统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符号的意义被瓦解或者更新。
符号产生意义,意义带来动力,这正是文化反作用与实践的体现。文化是实践在符号性层面的体现,文化就是实践,但只是实践从一个角度看到的样子,实践不全是文化。文化是一种习惯、一种行为方式、一种思考方式,群体有文化,个人也有文化。人与人谨慎层面关系的形成——如亲情、友情、爱情——都是文化渗透的结果,如果一个人文化的符号性恰好在另一个人的结构中构成咬合,那么两个人在精神层面的关系则会形成。如果构不成咬合,则要么不形成关系,要么形成敌对关系。良好的关系一旦形成,每个人的符号都会在双方共同构成的系统中诞生更大的意义,给人以“重生”的感觉,幸福的人更加幸福,濒死的人获得新生。这就是文化反作用与物质世界的力量。
简单的结构更容易形成文化渗透,复杂的结构不容易形成文化渗透。对简单的结构付诸文化熏陶就好比往白纸上作画,孩童时期就好像白纸,能够吸收更多的文化用以搭建自己的结构。复杂的结构难以进行文化渗透,其原因在于白纸上已经有了画,只能细笔精雕地略作修改,若还是当成白纸一样的作画,那便是涂鸦。前摄干扰使复杂的结构降低了文化渗透的可能性,因此复杂的人比简单的人有更小的机会拥有感情。单纯就意味着简单,成熟就意味着复杂,这就是成熟的弊端之一。
要素是什么?要素就是身体、性格、观念、做的事、所处的群体、所看到的画面、所交往的人等一系列组成“人生”的东西。要素的改变会带来结构的改变。精神危机往往是因为结构的改变,结构的瓦解带来了系统的崩溃,随之而来的是符号意义的丧失。要素的变异是结构受到冲击的原因,要素会随着时间的改变发生变化,增加或者减少,腐朽或者升华。这些变化都在给结构带来冲击。结构之所以容易受到冲击而瓦解,是因为结构本身不稳定,受到冲击便如摧枯拉朽,或因为结构过于特殊并无法与其他结构咬合,从而导致自我瓦解。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受教育,提升自己的高度和素养的原因。提升思想的高度,拓宽视野可以优化我们的结构,使我们的结构容纳更多的要素,不至于当要素的增加时结构超负荷,以至于垮塌。思想的高度决定行程的远近,思想的高度带来结构的高度,建筑的框架越高,容纳的砖也越多,更多的砖被添加时都有其用武之地,而不是给结构带来损伤。提高素养的目的也是使我们拥有更加坚实的结构,以至于要素足以合理,不至于自我瓦解,受到外界冲击时不至于倒塌。因此教育的目的是使多元的结构统一化,异常的结构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