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看着电子板上刺眼的“橙色预警”几个大字,一大早的好心情都被毁掉了。
想起去年在雾霾下战战兢兢生活的样子,原以为今年侥幸能过几天好日子,连防霾口罩我都没有置办,看着今天的糟糕的天气,我只能小幅度地鼓动我的肺,祈祷不要吸进来太多。
去年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我还在实习,每天都要出去外面跑,老板看不下去了,发给我和同事一人两个雾霾口罩,言下之意是说,两个外来打工的年轻人不容易啊,别把命也搭在成都了啊!
我从小在村里长大,蓝天白云,清风自来,自然还不能了解雾霾的严重性,反而会觉得城里的人有点大惊小怪,开始的几天我都是拒绝带口罩的,直到看到媒体的报道越来越多,我才开始警觉起来,原来这不是一个人的事,是关乎整个城市的事。
二、
我个人的环保意识并不强,总觉得哪个工厂把污水排在河里啊,哪个工厂又往空气中排污染气体啊,哪里的垃圾又堆不下啦等等,这些事情都离我挺远的,反正我也不会喝到那条河里的水,反正污染空气飘过来还要很久,反正我家的垃圾都能倒在垃圾桶里,影响了其他人不关我的事,只要不影响我就行。
结果现在不行了,污染的是空气,是人们每时每刻都需要呼吸的客气,管你是开宝马还是坐公交,管你是在写字楼还是居民楼,管你是去逛IFS还是荷花池,管你是339的旋转餐厅还是路边的苍蝇馆子,大家都得呼吸同一种空气,这时候公平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了,谁都不能幸免。
常年不顾工作辛苦赚钱的成都人(谁说成都是一个很闲的城市,我的朋友玩命工作起来丝毫不输北上广的好吗?)终于意识到事情不对劲儿了,口诛笔伐的事在去年愈演愈烈,人们开始变得焦虑不安,口罩虽然能遮住人的鼻子和嘴,但是遮不住人的眼,雾霾天在成都的街头一打望,口罩上面全是一双双愤怒又失望的眼睛
连我这个外来打工的年轻人都忍不了了,手机专门下载了天气提示,每天不停刷新着,一丁点的信息浮动都会引起办公室的群嘲,一片“哀鸿遍野”;
防霾口罩也买得勤了起来,并且拿来送礼也变成了一种时髦,出门最后一件事不是照镜子,而是在检查包包里也没有放防霾口罩;
小贩们为了赚钱也不敢多顾身体,在天桥下和地铁口摆起小摊卖口罩,真正体现出了什么叫“顾客就是上帝”,只不过顾客真的不想成上帝,还是想留在人间。
朋友圈关于雾霾的段子越来越多,转发雾霾是有多大伤害的文章也越来越多,全民参与的话题讨论里面终于不再只是明星的家长里短了,又觉得欣慰呢,又觉得无奈。
我妈还特地从村里给我打来电话,问我说雾霾到底是什么,怎么天天看新闻都在说成都雾霾怎么怎么样,我安慰我妈说,雾霾就是一种天气状况,跟刮风下雨差不多。
我妈问,那为什么农村里没有这种天气,我说,这都是人的原因。
三、
我想起去年也是这个时候去春熙路拍夜景的事了。
那时在瑟瑟冷风中,和朋友聚在老码头火锅旁边的天桥上,大件小件的东西堆在一起,路过的行人感到好奇都会盯着我们看。
底下是流畅的车流,我站在天桥上,感受每辆车路过时桥的振动。呼出的气体,在口罩里变成黏糊糊的液体,远处霓虹闪烁的春熙路,蒙上了一层纱。
“就是雾霾太重了哈,你看嘛,这样看起来还是多好看的!”一位大爷从身后突然冒出来一句。
“小姑娘啊,你看你把这个镜头推近点,才好看嘛噶!”又是一个穿着冲锋衣的大爷, 防霾口罩把他的声音弄小了很多,“要是今天没有雾霾的话,会更好看。”
“你看见大熊猫没有?”朋友问我,然后在寒风中打了个寒噤。
“没有,在哪里?”
“你仔细看,灯光的尽头。”
“看见了。哇,真的好繁华啊!”
“废话!你前面就是春熙路!”
“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在成都买上房子啊!”
“我知道!”
“哟!这么有自信?”
“我知道我永远也买不上!”
“ 您可拉鸡巴倒吧!”
即使在厚重的雾霾里,春熙路依旧美丽。多少异乡人还是在这里魂牵梦萦,希望有一个自己的家。
街上的行人大多带上了口罩,各种圆脸,方脸,锥子脸,国字脸,配上一个白色口罩,带着一副紧锁的眉头和一双惆怅的眼睛,行走着,驾驶着,鱼贯而入,鱼贯而出。
某种程度上,防霾口罩变成了一种潮流。事实上来说,这是成都人不得不开始适应的新的生活。人们问候不再说,你今天吃了吗?而是开始睁着无奈的眼睛问,今天爆表了吗?出门前最后拿的东西,不再是手机钥匙,而是防霾口罩。
“如果以后生了孩子的话,我还是决定搬出成都,去另外一个城市,或者直接回宜宾算了。”
“看了最新的黄油相机吗?有个雾霾头像的功能,快来玩一下!”
“又有一篇关于雾霾的推文被删掉了,还有比这更让人绝望的事吗?”
“想乘风破浪,逃离迷雾,尘堵啊!”
雾霾,最是蜀香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