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第十八讲:《孙子兵法·军争篇》第二段精解——军争的利与危,兼论后勤根本

《孙子兵法》第十八讲:《孙子兵法·军争篇》第二段精解——军争的利与危,兼论后勤根本

今天继续来聊《孙子兵法》。这一讲要深入挖掘《军争篇》的第二段,这一段孙子集中论述了军争的利与危,尤其强调了后勤保障的根本性作用。咱们都知道,孙子兵法不是简单的打仗手册,它蕴含了人生的大智慧,无论是带兵打仗还是日常生活,都能用得上。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一句一句地讲透这段原文。

首先阅读原文: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这段话,孙子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军争的两面性:既可能得利,也可能招致危险。他通过精确的计算,阐述了强行军的巨大风险,并最终归结到军队生存的根本——辎重、粮食和物资储备。这不仅是冷兵器时代的智慧,在现代战争和生活中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白话文译文:

·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所以,军队争夺制胜条件是有利的,但也是有危险的。

·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如果全军带着所有装备去争利,就会行动迟缓而赶不及;如果放下重装备去争利,辎重就会损失。

· “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因此,卷起铠甲急速进军,日夜不停,以加倍的速度行军,赶一百里路去争利,三军的主将都可能被俘。

· “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强壮的士兵先到,疲弱的士兵掉队,结果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到达。

· “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赶五十里路去争利,先头部队的将领就会受挫,结果只有一半的人能到达。

· “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赶三十里路去争利,则有三分之二的人能到达。

·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因此,军队没有辎重就会失败,没有粮食就会失败,没有物资储备就会失败。

精解第一部分:“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先看这开篇第一句:“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这句话充满了辩证法的智慧。薛国安将军在《薛将军精解〈孙子兵法〉》中精辟地指出:“孙子在这里揭示了军争的本质矛盾——利与危并存。追求先机之利是好事,但盲目争利,忽视了风险,好事就会变成坏事。这就像老虎吃肉,肉是好的,但你去和老虎抢肉,就可能被老虎吃掉。”

黄朴民教授也从哲学角度补充道:“《孙子兵法》的伟大之处在于它通篇贯穿的辩证思维。利与害、迂与直、患与利,这些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将帅的智慧就在于把握这个度,在争利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接下来,“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这句话具体解释了“危”从何来。“举军而争利”,意思是全军带着所有的武器装备、粮草辎重一起去争夺利益。这样固然安全,但负担太重,行动迟缓,就像一个人背着沉重的包袱赛跑,肯定跑不快,等你好不容易跑到地方,机会早就没了,这就是“不及”。

那怎么办呢?有的人心一横,“委军而争利”,就是把重型装备、后勤物资暂时舍弃,轻装前进,追求速度。这样速度是上去了,但问题更严重——“辎重捐”,你的命根子都丢掉了。军队失去了铠甲、箭矢、粮食,就像一个人光着身子、饿着肚子跑到战场上,不是去打仗,是去送死。

薛国安将军对此有一段非常生动的论述:“孙子在这里给将帅们出了一道两难的考题:带着辎重跑不快,丢下辎重活不成。这道题考验的是将帅的战略平衡能力。优秀的将帅不会非此即彼地选择,而是会创造第三种可能:比如通过精确计算,分出轻重缓急,安排合理的行军序列和后勤补给线,或者在战前就预置物资于必争之地。其核心思想是,决不能以牺牲根本(辎重)为代价,去追求表面、暂时的利益。”

现代战例中,1942年杜立特空袭东京后的中国救援就是一个复杂的例子。美军轰炸机队原计划在浙江衢州机场降落,但为了达成突袭的突然性(争利),提前起飞,导致航程紧张(委军而争利)。虽然轰炸成功,但多数飞机因油料耗尽(辎重捐)未能按计划降落,迫降或坠毁于中国境内。幸得中国军民冒死救援,才保住了多数机组人员。这次行动达成了战略上的“利”——提振盟国士气,但也暴露了“危”——计划对后勤(油料、导航)考虑不周所带来的巨大风险。

精解第二部分:百里、五十里、三十里争利的精确计算

孙子接着进行了堪称经典的精确分析,这也是《孙子兵法》科学性的集中体现: “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这段话,孙子像一位严谨的科学家,通过数学模型(“其法”即按照规律、法则),推演了不同强度强行军可能导致的灾难性后果。

· “百里而争利”:这是极限强度的行军。士兵卷起铠甲(轻装),日夜不停,一天走两天的路程(倍道兼行)。赶一百里路(古代一步约1.3米,百里约合现代40多公里,这在古代山路上是极其恐怖的距离)。后果是灾难性的:“擒三将军”——上、中、下三军主帅都可能被俘,意味着全军覆没。“劲者先,疲者后”——队伍彻底拉散,强者脱队,弱者掉队。“其法十一而至”——按规律,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到达战场。这十分之一疲敝不堪的士兵,面对以逸待劳的敌人,无疑是以卵击石。

· “五十里而争利”:强度稍减,但依然是高强度急行军。后果是“蹶上将军”——先头部队的统帅会遭受挫败。“其法半至”——一半的部队能到位。这一半的部队也已筋疲力尽,战斗力大打折扣,很可能被敌人击溃。

· “三十里而争利”:这是孙子认为相对可行的强度。“三分之二至”——有三分之二的部队能够比较齐整地到达战场,仍保有一定的战斗力。

薛国安将军精解道:“孙子通过这组数据,不是在教我们如何‘争利’,而是在用血淋淋的教训警告我们‘盲目争利’的代价。他给出了一个极限值:三十里(约合现代12公里)可能是古代步兵军团保持基本战斗队形和体力的一天正常强行军距离。超过这个限度,军队的组织和战斗力就会呈指数级下降。这位‘兵圣’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深刻认识到‘速度与体力’、‘时间与损耗’之间的辩证关系,其思想之超前,令人叹服。”

一个惨烈的现代战例,恰恰反面印证了孙子的观点:1944年,日军发起“一号作战”(豫湘桂战役),其战役目的之一就是夺取位于广西和贵州交界处的盟军机场,消除轰炸威胁。为了达成速度,日军各师团进行了大规模的轻装强行军,尤其是在贵州段的“黔桂大撤退”中,日军追击部队和中国溃退部队都经历了极度残酷的“百里争利”。结果呢?日军先头部队确实速度惊人,但拖长的补给线极其脆弱,部队极度疲劳,后勤完全跟不上(军无辎重则亡)。虽然战役前期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当日军精锐第13师团等部最终兵临贵州独山时,已成强弩之末。不仅因为沿途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更因为其自身已处于“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的崩溃边缘。最终,日军不得不后撤,其战略目标并未完全实现,反而耗尽了最后一丝战略机动力量。这正是“军争为危”的生动写照。

精解第三部分:“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在进行了层层递进的论证后,孙子用一句斩钉截铁、三重排比的话,做出了最终的结论,也是整个军争篇的基石: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这句话语气之强烈,在《孙子兵法》中极为罕见。连用三个“亡”字,如同重锤,敲打在每一位将帅的心上,强调了后勤保障是军队生存和作战的绝对基础,是不可动摇的战争铁律。

· “无辎重则亡”:辎重,指的是随军运载的器械、物资,包括铠甲、兵器、营帐、攻守城具、医药等。没有这些,军队就失去了作战的工具和保护,如同工人没有工具,只能任人宰割。

· “无粮食则亡”:粮食是维持士兵生命和战斗力的最基本能源。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支断粮的军队,军心瞬间就会崩溃,饥饿的士兵毫无战斗力可言,不战自溃。

· “无委积则亡”:委积,指预先囤积在后方或交通线上的物资储备,是战略层面的后勤保障。没有战略储备,战争就没有持久力,无法应对长期消耗。

薛国安将军对此有一段极为深刻的论述:“孙子把后勤保障的地位提到了生死存亡的高度。他深刻地指出,战争的胜负,表面上决定于一时的冲杀和争夺,但实际上早在后勤保障的阶段就已经埋下了伏笔。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不仅是前线官兵的勇猛和指挥员的智慧,更是其背后那条‘看不见的补给线’的强度和效率。现代战争更是如此,打的就是后勤,拼的就是国力!”

黄朴民教授也指出:“这三个‘亡’字,道尽了古今中外多少名将的无奈和多少雄师的悲歌。它提醒决策者,任何宏伟的战略构想,都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后勤保障之上,否则就是空中楼阁,是亡国之兆。”

让我们看一个现代战争中最辉煌的正面战例——诺曼底登陆战役(1944年)。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仅是盟军将士的英勇和指挥官的英明,更是人类军事史上空前绝后的后勤组织的胜利。为了支持登陆作战,盟军进行了长达数年的物资储备(委积)。在英国,堆积如山的弹药、食品、药品、车辆零件、燃油被 meticulously(一丝不苟地)登记和管理。他们建造了两个巨大的人造港口——“桑树”人工港,并通过海底输油管道(PLUTO)向登陆部队直接供应燃油。登陆前后,庞大的运输船队和后勤部队冒着德军炮火,日夜不停地向滩头阵地输送兵员和物资(辎重、粮食)。艾森豪威尔将军后来回忆说,当战役开始后,他最关心的不是前线的战术进展,而是后勤报告:今天卸下了多少吨物资,输送了多少加仑燃油。正是这条跨越英吉利海峡的、钢铁般的“海上后勤高速公路”,确保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站稳脚跟,并最终以压倒性的物资优势击败了德军。这正是孙子“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思想最极致的现代体现——唯有后勤不败,军队方能不亡,胜利才有基础。

反之,二战中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惨败,其第六集团军被苏军合围后,最大的问题不是士兵不勇敢,也不是曼施坦因的解围不够尽力,而是空中补给线被苏联空军和防空火力彻底切断(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30万德军最终在饥饿和严寒中崩溃投降。

综合哲思与现代应用

《军争篇》第二段虽然短,但内涵极其深刻。它从哲学层面揭示了“利”与“危”的辩证关系,从科学层面计算了“速度”与“损耗”的数学规律,最终从战略层面确立了“后勤”作为战争根本的至高地位。

薛国安将军总结说:“孙子的这段论述,是对那些好大喜功、盲目冒进的将领的一剂清醒药。它告诉我们,无论战术多么巧妙,机遇多么诱人,都不能脱离军队的实际承受能力和后勤保障水平。真正的‘争’,是建立在强大自我基础上的争,是谋定而后动的争,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争。”

黄朴民教授则从更广阔的视角评论道:“这段文字的价值超越了军事领域。它对任何需要竞争的场景都具有指导意义。比如现代企业竞争,盲目扩张、追求市场份额而忽视现金流和供应链管理(企业的辎重粮食),最终导致猝死的案例还少吗?又如个人发展,为了追名逐利而透支健康(个人的根本),最终得不偿失。孙子的智慧,教给我们的是在任何‘争’的过程中,都要守住根本,权衡利弊,知止不殆。”

总之,孙子兵法告诉我们:胜利的秘诀,不仅在于如何进攻,更在于如何生存;不仅在于看到“利”的诱惑,更在于洞察“危”的潜藏;不仅在于前线的冲杀,更在于后方的支撑。


注:本讲解借鉴了薛国安《薛将军精解〈孙子兵法〉》和黄朴民教授的相关论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