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书名中的异类,是指那些能力超群,并公认获得巨大成就的成功人士。本书将通过讨论大家公认的“天才”,“商业巨子”、“摇滚明星”、“软件工程师”等,揭示其背后鲜为人知的成果秘诀。成功的规律并非无迹可寻,甚至它并非如我们所想,《纽约客》怪才马尔科姆向我们揭示了成功的秘诀,不可思议却有无比真实。
作者首先提出,智力水平是成功的一道门槛,但不是决定因素。
我们知道,每个人的智力有差异,甚至有时差距还很大。但是作者认为,智力在成功的原因里,作用远没我们以为的重要。
一战刚结束时,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刘易斯·特曼(Lewis Terman)从25万中小学生中挑选出1470个天才少年,将他们作为研究对象,“特曼人计划”试图证明天才更应该获得“非凡成就”。
等到这群精挑细选的“天才”儿童成年后,和当时没有选中的孩子进行比较,获得的成就并没有太多的差异。特曼在他出版的第4卷研究报告时,带着失望的总结:“智力与成就之间并不是真有那么大的关联”。
作者认为对智力的正确理解,应该把它当做一个门槛。只要达到人类的平均智力水平,就等同于跨进了门槛。而在达到门槛后,智力的高低与成功的大小就没有什么必然的关联了。
就如同,职业篮球队身高门槛是1.8以上。对于1.6和1.9的两位球员来说,身高有着决定性的差异,决定是进入职业圈还是业余圈发展。但假如都在1.8以上的两位职业篮球员,我们就没法说身高2米的一定表现的比身高1.91的球员好。
成功的规律之一,成功者遇到了造就成功的机遇。
机遇之一:刻苦练习
我们现在熟悉的一万小时定律最早就是由本书提出的。“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书中还提到埃里克森科学实验后得到结论:第一,根本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没人可以比花别人少的时间获得比别人高的成就;第二,也不存在劳苦命,不存在一个人的努力程度比别人高而无法比别人更优秀。
唯一能出人头地的方法就是:“刻苦练习”。
全球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比尔·乔伊(Bill Joy),UNIX的创始团队。在他参与UNIX项目前已经有超过1万小时的练习编程时间。
当比尔盖茨大学二年级从哈佛出去开公司的时候,他已经不间断的学习编程7年了。“当时,全世界不可能有超过50个人像我这样”比尔·盖茨自己回忆说。
-
甲壳虫乐队在去汉堡获得了“超量演出”的机遇,每天演出8小时,一周7天,在1964年最终成名之前,已经演出了1200场,“去汉堡之前,他们的舞台演出乏善可陈,但是他们回来以后就变得非常出色了。”
机遇之二:“天才”的命运——成为自己的主人,拥有内驱动力。
个人在获得成功上存在显著作用的还有一项技能,书上叫“实践智力”,现在我们通常称作“情商”:知道该向什么人说什么话,该在什么时候说,怎样说才能达到最好效果。而获得这项技能的场景,主要来自家庭,以及成长环境。
不同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各有不同,但是研究发现,归纳起来只存在两种典型:“协同培养”和“自然成长”。
作者总结,中产阶级和富裕家庭更倾向于“协同培养”,这种模式倾向于“发掘孩子的天分,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技能。”“自然成长”更普遍的发生在低收入家庭,这些家长把抚养子女成人看作自己的责任,而把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看作孩子自己的事情。
中产阶级的父母总是和孩子商量事情,晓之以理,不会硬性下达命令。通过和孩子站在平等的角度问他们问题。作为对照,贫困家庭的家长更容易震慑于权威,行事更消极,停滞不前。
“协同培养”模式下的孩子很早就形成了“权利”意识,他们认为自己有权提出自己的特殊要求,有权参与制度互动……在人际交往中更主动,更愿意分享信息,并希望赢得关注……通过主动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偏好是这类孩子的一贯做法。
作为对照,从小在父母身上得不到参与感的孩子,会更倾向于“疏离、回避,听命于权威”,习惯性隐藏自己的真实诉求而迎合其他人。
前文提到,刻苦练习是出人头地的唯一方法。从小接受“协同培养”的孩子更主动,通过努力去获得成就在他们看来是刻在脑子里的。作为对照,“自然成长”模式下的孩子,从小接受的是不抗争,“逆来顺受”的观念,进一步阻碍了他们去刻苦练习的主动性。
书中举了一些我们常见的例子,比如不同教育方式下的父母对待孩子被要求“见家长”,富裕家庭的家长更愿意站在支持孩子的立场,而贫困家庭的家长更倾向无条件接受学校的处置意见,并不太关注孩子在事件中的对错。家庭条件不好的父母会更把“见家长”当成是孩子的过错,而不是和孩子一起面对发生的事情。
将家庭教育的方式归纳为两种典型很有意思,事实上用收入水平作为比较的参数也符合统计学上的数据。但这里的分析到家庭收入的差异为止,或许依然流于表面了。也有很多并不富裕的家庭敢于为孩子去抗争。诚然,家庭收入越高的家庭更在乎孩子也更敢于去抗争,但是根源不应该仅归纳到收入上。
使用哪种教育方式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家长本身的认知水平。认知水平越高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越主动,而恰好认知能力更高的家长,大概率上也是收入水平比较高的家庭。
在认知水平更高的家庭中培养出来的孩子,他们是自己的主人,有更强大的内驱动力。在他们从小开始养成的观念里,令人满意的工作或者成就,应该具备“自主性”、“复合性”、“付出与回报相关联”这3点必备条件。
关于成功的机遇,作者总结到:成功是由一系列可预知的、强而有力的优势环境和机遇构成。
这些机遇,或许是像乔伊一样不受限制的上机时间,让他早于其他人拥有了1万小时的编程时间;或许是甲壳虫乐队到汉堡被要求“超量演出”;或许是我们的父母在他们成长的路上早早明白了,成功是要靠自己更多的付出。勤劳、收入更高的父母,把他们什么是更好的处事原则传递给我们。
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异类”是由从父母教育开始,再经历了大量“小进步”“小优势”不断累加,最后汇聚成绝对的优势,最终达到成功。
[《异类》文化传承+认知模式,隐藏在成功背后隐秘但重要(下篇)]https://www.jianshu.com/p/0023fbfc9adf
作者介绍
马尔科姆· 格拉德威尔( Malcolm Gladwell)被誉为“21世纪的彼得·德鲁克”,曾任《华盛顿邮报》商务科学专栏作家,目前是《纽约客》杂志专栏作家。2005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
代表作:
- 《引爆点:如何引发流行》 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Make a Big Difference (2000)
- 《眨眼之间:不假思索的决断力》 Blink: The Power of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 (2005)
- 《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 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 (2008)
- 《大开眼界:用另一双眼睛看透这疯狂世界、奇妙生活和美丽人生》 What the Dog Saw: And Other Adventures (2009)
- 《逆转:弱者如何找到优势,反败为胜?》David and Goliath:Underdogs, Misfits, and the Art of Battling Giants (2013)
- 《陌生人效应:做社交关系中的聪明人》Talking to Strangers: What We Should Know about the People We Don’t Know(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