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每次将自己关于的想法公之于众之后,都会产生一种后挫力,造成自伤。
就比如,我最近在研究怎么跟孩子好好沟通,不要用发脾气大吼大叫的方法,如果我分享了这些方法,以及自己和孩子互动的一两个成功案例,那么接下来的几天里,必然要发生一次大的后挫,也就是我面对孩子的不听话的行为会大发雷霆,其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之前。
因为一种行为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说改就能改的,需要漫长的一个过程。小时候经常在写作文的时候遇到一句话“从那以后/听了他这番话/自从发生那件事之后……,我再也不怎样怎样了”,现实中这种由不自觉到自我觉醒到落实到行动的质的飞跃,或者说醍醐灌顶般的顿悟极少发生。
通常在发脾气的时候,在没看过育儿书籍之前,你是没有意识到自己某些过激行为背后投射的动机,但是在你看过一些书籍了解之后,你发脾气的时候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就是觉醒。但是觉醒和行动之间还是有一段漫长的灰色时间,在此期间之前的错误会反复重现。这时,你的脑袋里就有一个小人在斥责你:“你怎么可以又这样?”“这样是不对的,你应该怎样怎样”,错误连续重复几次,你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开始产生一种深深的挫败感。于是,你在跟孩子发脾气的这件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是不觉醒的盲目愤怒,看完书之后是觉醒的自责和内疚,最后是问题重现,你的愤怒中还多了自我质疑和挫败感。再进一层,如果我曾经公开分享了自己偶尔的成功经验,那么这中间还会参杂一些虚荣心被揭穿的痛苦,以及那个小人在脑海里无情的嘲弄: “看啊,自己都是个不称职的妈妈,还好意思跟别人分享经验!”“就是,你说的话自己都做不到。” 啪啪打脸的滋味并不好受。
每当这些声音响起,很可能把这种对自己无能的自责、自我质疑、挫败感和虚荣心转嫁到孩子身上,也就是常说的,当我们斥责孩子时,我们其实是在生自己的气:“你连个孩子都教育不好”“你连自己的脾气都控制不了”。也有可能,因为要达到自己心目中的育儿效果,会对孩子更加高标准、严要求。这个过程中,孩子成了最无辜的受害者,这样做无疑对孩子是很不公平的。所以我非常共情有些教育专家,人前光鲜,现实中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得非常失败。他们因为太成功,所以在亲子关系中无疑是比较强势的一方,理所当然地用自己的名利绑架了孩子的命运,孩子的自我发展空间非常有限。所以现在比较聪明的做法是自黑,受欢迎的育儿公众号都是黑自家娃的,说自家娃是熊孩子、是高需求宝宝、是学渣,往往很受追捧。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自然海纳百川,无疑也是一种运营智慧。而分享自己成功经验的,最后往往遭到质疑,比如曾经的《虎妈战歌》就是拉仇恨的代表。无论如何我还是想用欣赏的眼光尽量客观地去看待自己的孩子,但这也很难,谁让他是我亲生的呢。我希望孩子将来无论成功与否,如果有机会看我写的心得,知道原来妈妈对别人提起他的时候,都是那样充满肯定和赞许。
不过想来想去,自己算哪根葱啊,用得着这么在乎别人的想法吗?一不小心又掉入了我执的无明之中,才会有这么多的顾虑,实在可叹,可笑。
对孩子要谨慎小心,对自己则可以放心大胆地剖析,所以今后读书心得和反思还是会继续分享,哪怕每次回顾的时候,都觉得当时的想法很可笑很傻逼,但那毕竟是人生中的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