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不是在职场上或者在学习上总会在前期取得一些还不错的成绩,可是一段时间过后就停滞不前陷入了所谓的“瓶颈期”。厉害的人们瓶颈期往往特别的短甚至是没有瓶颈期,但我们绝大多数人总会在瓶颈期中待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一直都没有走出这个瓶颈期。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状况发生呢?
其实这背后原因很好理解。当我们工作或学习一段时间后,由于对这个领域已经比之前熟悉了很多,没有进行更多地探索导致我们所能学到的东西越来越少,结果就只是在原地踏步。
那么要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成甲老师发现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就可以很好地应对这样的问题,为此他专门拜访了芒格,并结合他的思想写出来这本《好好思考》。教我们如何学习/如何应用思维模型来解决我们所遇到的问题。
这篇文章,我从《好好思考》这本书中选取了三个学习思维模型的方法,分享给大家
棱镜法分解问题
棱镜法分解问题其实就是通过不同的思维模式去思考并分解我们的问题。
这四种思维模式其实就像是学生视角/老师视角/出卷人视角和哲学视角。
学生视角,主要是了解这个答案的知识点是什么,也就是经验技巧。
老师视角主要了解的是这个答案要怎么用,我要如何教导我的学生得出这个答案,他的重点在方法流程。
出卷人主要思考的是这个答案和问题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是不是可以和其他知识点相结合或者是换一种考法,出卷人往往注重的是答案背后的知识点和学科原理。
哲学的视角则是去判断得出这个答案是用什么逻辑方法/哲学方法。
就以swot分析为例子
学生视角(经验技巧)想的是swot分析是什么————优势/劣势/机会/成本
老师视角(方法流程)则是关注这个分析方法要如何运用————sowt分析通常是用来分析项目的可行性
出卷人视角(学科原理)会思考这个swot分析是什么学科的呢,背后的原理是什么————SWOT分析是安德鲁斯提出,后续被广泛运用于商业上的项目分析
哲学视角会去想这个分析模型是怎么来的————swot其实是从内部和外部两个部分去分析一个事情的两面性(即好与坏)。之所以取名为swot其实是选取了关键词的首字母。
通过阅读学习思维模型
都说“书籍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成甲老师也在书中提到了如何通过阅读书籍来学习思维模型。对于书籍的类型,作者建议读历史和人物传记类书籍。因为我们可以通过思考这些历史事件或者是为人们的成功经验或失败经验学习其中的思维模型。
此外,我们要能更好地运用思维模型,理解这个模型的产生条件以及适用边界必不可少。因此,阅读一些相关领域的“研究综述”或是领域的思想发展史也很重要。
针对如何阅读,作者介绍了两种方法,它们分别是:查字典法与关键词法。
查字典法其实是我做快速阅读时最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具体流程就是通过看书本的封面/序言以及目录,思考你想从书中学到什么,也就是你的问题是什么。问题明确后就直接带着我们的问题到书中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我们不需要翻看书本的每一页,就跟查字典一样,我们直接阅读答案最有可能出现的地方即可。
工作中学习思维模型
从工作中学习,我个人认为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因为我们本来就需要工作,直接从本来需要做的事情上学习就不需要额外花太多时间,而且往往所学的方法也可以马上实践在工作上。
工作中学习的核心其实是把隐性的知识,也就是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验转化为显性的思维模式。就比方说有些人在文档资料的提取上速度很快,他们的经验可能是系统的文件分类,背后他们所使用的杜威十进制分类法就是显性的思维模型。
做笔记就是把隐性知识显性化的一个很好的工具。其实做手账也是如此。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五星笔记法”,其实就是通过5个步骤去记录。这五个步骤分别是
1. 预判书中的核心内容
2. 记录对方的讲解逻辑是什么
3.记录在过程中的疑问和启发
4.提炼其中的思维模型
5.转换为具体行动
这篇文章我介绍了书中作者分享的如何从阅读以及工作中学习思维模型的一些方法以及如何用棱镜法拆解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其实书中对于思维模型的学习方法还远不止我上述分享的三种。
随着时代在进步,我们会遇到越来越多复杂的问题,那么如何找到有效地解决策略就需要我们构建自己的思维模型。其实思维模型的构建并不难,正如书中所说“我们不需要学习和了解所有知识,我们只需要学习各科最杰出的思想,去抓住最关键的要害,就可以解决绝大多数问题!”如果你想更系统地学习思维模型,推荐可以看看这本《好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