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小宝上了幼儿园之后就一直吵着要扎辫子,一开始我们总是以“短头发可以每天洗头比较干净”、“扎头发容易损害发质”以及“头发还不够长”等为借口,劝说她放弃扎辫子的想法。有段时间每天都要为此吵闹一番,怎么劝都没用;一段时间后我们也不得不转变想法,尽管小宝的头发不长,但要扎起两个小辫来还是可以的,于是就同意给她扎辫子。可是谁知道,同意扎辫子后又面临了新问题:她只要她妈妈一个人给她扎,别人连碰都别想碰一下。这么一来,家里人都说,这孩子怎么这么“一根筋”,辫子谁扎不都一个样吗?妈妈每天早上六点半就要出门,时间那么紧就不能换个人来扎吗?真是不听话!
那孩子真的是不听话吗?
我和孩子妈妈两个讨论了一下小宝之所以要扎辫子,之所以要妈妈一个人扎的原因。最后,两个人一致认为,小宝要扎辫子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个是上了幼儿园后看到扎辫子的小朋友多了,感觉小女孩扎着辫子很漂亮(小宝亲口说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此也就吵着要扎辫子了;而且借着扎辫子这个行为,小宝还有可能和其他孩子一起交流关于扎辫子的话题,可以在下午起床后让老师给自己扎辫子(这一点也是她反复强调的),因此扎辫子不仅仅是孩子简单对“美”的向往,更有可能是她参与“幼儿园社交”的一个重要途径;还有一点是妈妈和姐姐大宝都是扎辫子,这就更加坚定了她每天要扎辫子的决心,尤其是几年来每天六点半出门前,都是妈妈帮着大宝扎辫子的,这可能就是小宝坚持要妈妈给她扎辫子的唯一原因吧。
因此,不要说孩子不听话,而是孩子天生就不是来听话的,他们是来“有样学样”的。作为父母,总是希望能给孩子“做规矩”,希望孩子按着自己的“规矩”来规规矩矩地做一切事情,每每孩子有违反“规矩”之事,就指责孩子不够“听话”。
那么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到底应不应该有规矩?当然应该有,但规矩一定要合理。有的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耐性,采用所谓的“延迟满足法”,即便是在孩子喝水的问题上都要做规矩,比如规定孩子要喝水必须提前半个小时说,不能等到口很渴了才急着说要喝水,这样的规矩连成人都未必能做到,让孩子去执行,换来的只能是孩子的“不听话”。
应该要有规矩,那么规矩应该由谁来做?有的父母既想给孩子做规矩,又见不得孩子“受委屈”,就总想着把给孩子做规矩的事交给幼儿园、交给学校。比如孩子在家不好好吃饭,父母不舍得给孩子做规矩,却总是对老师说:“我们孩子吃饭习惯不好,麻烦老师给教育教育,做做规矩。”老师,特别是幼儿园老师在幼儿教育方面确实经验比较丰富,对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确实有一定的办法,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各类学习、生活习惯,培养的主战场是家庭,学校或幼儿园只不过是配合父母一起帮助把孩子良好的习惯固定下来,指望全靠学校和幼儿园来培养孩子好习惯、好规矩的“甩手掌柜”型父母在这方面注定是要失望的。
那么,要培养孩子的规矩,到底应该怎么做?很简单,父母是孩子规矩养成的第一榜样,要让孩子养成什么规矩,父母首先自己要养成什么规矩,在这一点上父母连“装”都没有用,孩子具有一眼识破父母到底是真的养成了规矩还是在假装养成了规矩的能力。比如有的父母规定孩子:在吃饭时不许讲话,可是自己吃饭时却大讲特讲。自己都做不到的规矩,怎么可能让孩子去遵守,孩子又怎么可能在这方面听话呢?
总之一句话,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首先要成为那样的自己。孩子听话,从父母守规矩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