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导致晚婚晚育吗

现在世界上进入工业化的强国,都出现社会初婚年龄延迟、结婚率下降、离婚率上升,以及人口增速减缓和老龄化的问题。

工业化造成了这些问题吗,看起来嫌疑重大,难脱干系。

农业社会的小家庭结成更早,人口产量更高,也更稳定。这个差别,跟生产力发展后的衍生现象,比如毒鸡汤,女性地位提升什么的之间,只能算次要因果。

婚育在农业社会更活跃,本质原因在于,那时的家庭是「物质生产组织」。

比如「男耕女织」这种合作,女性并不是是纯的家庭主妇,她要「织」,这个行为,就是要生产经济类产品,比如衣服布料参与商品流通的,不是给家里人缝补衣服的意思。

可以理解成,她们在家办公,类似现在职业股民、作家博主这类人,但更基础,因为创作的产物不是精神消费品,是很物质上,正儿八经的生活必需品。

而男性负责提供办公室,也就是婚房。那玩意跟现在的敛财工具是两回事,也是很正经的生存用品。

再到「耕」的方面,人力密集型的农业生产,并且机械化程度极低,资源利用率也低,会比现在更大程度上需要人口、肌肉、暴力争夺。

所以除了让成年男性主要负责耕种,新建的家庭也是真的需要积极生产孩子,男孩迭代补充体力总量,女孩分担家庭运维成本。

看到了吧,这伙人既是亲人,也是「同事」,是经济合作,不全是什么浪漫感情支撑的。

工业化之后还有这些情况吗?什么都不一样了。

男的不必练出一身肌肉拉犁翻地,女的也不用圈在房前屋后纺织采集。

只要无差别普及教育,所有人都能用脑力挣钱,合作关系不在男女之间。

生产资料在老板们手上,不是家里的几分薄田了。

孩子养大了也不在家里面上班,会坐火车飞机到大城市生活,搞不好还要父母支援点钱,合作关系也不在父子母女之间了。

不再为了「生存」,仅仅为了「生活」,干结婚生子这件事的动力,必然下降。

何况社会只是工业化了,又不是天堂化了,人活着还得挣钱的。

婚育动力减弱的同时,生存活动比如加班内卷、性别歧视什么的,还会同时增加婚育阻力。

所以社会活动逐渐原子化、个人化,以婚姻家庭的方式组织两性,那种方式过时了。

实在一点说,这里面也没性别什么事,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发生变化。

大家在求生的时候都更独立了,这是进步。

换句话说可能更准确,是农业社会导致了早婚多育。

工业社会用更发达的生产力,卸掉了生存危险,这时呈现出来的婚育节奏,可能反而更符合人的天性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