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苹果,就不能不提它的设计,以及它的交互界面。可以说苹果的交互界面做的是业内最棒的。
但你知道吗?苹果电脑最早的交互界面,其实并不是乔布斯的原创,而是他从施乐公司偷学来的,而这次抄袭,竟改变了个人电脑的历史,进入了崭新的时代。
当年,乔布斯去施乐的研发中心参观,发现施乐研究出了一个高科技,就是“图形交互界面” 。简单说,就是最开始的电脑系统都是黑黑的一个屏幕,你通过各种文字命令来操控它。
但是图形界面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这种操作系统,有图标可以点击,有文件夹等等,更惊奇的是,施乐还研究出来一个叫“鼠标”的小设备。
当时乔布斯就被震惊了,他认为这就是个人电脑的未来,于是乔布斯回去后,很快推出了麦金塔电脑。
可以说,麦金塔电脑的推出,奠定了乔布斯的个人风格,也创造了两个现象级的成功样板。
1、现象级广告
在广告中,乔布斯用了一个破坏者的形象,并用高冷的色调和极具冲击力的画面告诉消费者,麦金塔电脑将是时代的颠覆者,这是冰冷的现实。(大家可以去网上搜“1984年苹果麦金塔电脑经典广告”自行脑补)
其实最有创意的地方是,这个广告里连麦金塔电脑都没有出现,只是预告了一下,接下来苹果要发布这个新款电脑了。
董事会在看样片的时候,几乎绝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一个最差的广告,甚至他们想放弃播出,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广告,实在是太丢人了。
但乔布斯坚持播放了这则广告,并选择了“春晚”的黄金时间(橄榄球的“超级碗”的广告时段),结果在全国引起轰动,几乎所有影响力的媒体都在自发报道,主动传播,使这条广告片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病毒视频。这个广告后来也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商业广告之一,在广告营销领域青史留名。
2、发布会的标杆
我们现在看到,雷军的小米发布会,罗永浩的锤子发布会,感觉很高大上,其实他们都是在模仿乔布斯。
1984年麦金塔电脑的发布会,一句话就能说明它的历史意义,那就是:
从此,它给科技产品的发布会设立了一个标杆。
乔布斯个人的演讲风格,从1984年这场麦金塔的发布会开始,一发不可收拾,永远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这场发布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不管是现场观众、大众消费者还是媒体,全部都被这个发布会展示的东西所折服。一夜之间,所有人都在期待麦金塔上市,乔布斯好像成为了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魔术师”。
但正如经济学家费里德曼的那句名言:
“一切福音都可能是诅咒。”
这次成功的发布会,却也最终也成了乔布斯的滑铁卢。
原来,麦金塔在广告和发布会上,虽然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功,但它的产品有很多瑕疵,甚至都是致命伤。

比如,乔布斯在外观上花了非常高的成本,为了控制整机的价格,只能在性能上妥协,所以麦金塔电脑干什么都很慢。而且,为了所谓的使用体验的优雅,乔布斯还没给麦金塔安风扇,因为他觉得风扇很吵。结果麦金塔电脑经常温度过高,出现各种故障。后来消费者管麦金塔直接叫“烤面包机”。
所以,麦金塔一开始几个月的销量还不错,但是随着糟糕口碑的流传,它的销量开始大幅下滑,很快就几乎卖不动了。
麦金塔电脑的失败,让乔布斯威名扫地,但还不至于完败。可这时,有一个关键人物出手了,他就是约翰·斯卡利。他发出的这一掌,直接把乔布斯打出了苹果。特别戏剧的是,约翰·斯卡利竟还是乔布斯当初主动三顾茅庐才邀请加盟苹果的。
乔布斯的这次离开,长达十一年之久,此后他进入一个低谷期。不过,这个低谷期也为后来他的王者归来,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乔布斯在离开的十一年里,做了两件事:
1、成立了NeXT电脑公司
2、收购了皮克斯动画工作室
NeXT电脑公司虽然做得很失败,好在阴差阳错被苹果最终收购,乔布斯终于以董事会顾问的身份,回归了苹果。
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做得很成功,它出品了很多著名的动画电影,包括《玩具总动员》、《怪物公司》、《海底总动员》、《飞屋环游记》、《机器人总动员》等等。
皮克斯的成功,可以说是神来之笔,和乔布斯关系不大。可NeXT的失败,却为乔布斯日后回归苹果,走向神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乔布斯逐渐从那个自大、偏执、不懂产品和公司事务优先级的人,开始懂得如何做减法、如何专注。
在初回苹果的三年里,他不断的做减法,并且通过专注于品牌塑造和拳头产品,让苹果从一个臃肿的机构,逐渐变得轻装上阵。

乔布斯是一个非常注重营销的人,他为苹果打造了一句Slogen:
“Think Different”
中文翻译得也很好,叫“非同凡想”。可以说我们对苹果创新精神的很多记忆都来自于这句"Think Different"。
接下来,乔布斯开始调整苹果的产品线。当时苹果的产品线又多又杂,形象点说,就有点像十年前的联想手机,很多产品,很多型号。
乔布斯大笔一挥,直接砍掉90%的产品线,把全部精力只投入在四个品类上:
台式、手提、专业、大众
然后针对每个品类,只打造一款产品。早期的小米,就把乔布斯的这招“少则得,多则惑”发挥到了极致,所以迅速崛起。
乔布斯的神奇,就在于他是一个能引领大众消费者的人。IPod可以说是他走向神坛的第一步台阶。
没有无缘无故的“跨界”,很多所谓“跨界”其实是原有业务的一个“升维”。IPod的创意,就是来自乔布斯对电脑行业的一次“升维”的深度思考。
早在2000年的时候,乔布斯就有一个非常有远见的观念,他认为:
未来的电脑不会是一个独立的工具,而是一个“信息中转站”。家庭内的很多电子产品都会被电脑连接起来,比如数码相机、录像机、MP3音乐播放器等等,电脑,将是所有这些设备的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伟大的、具有前瞻性的、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却不是乔布斯提出来的,而是比尔·盖茨。但是,把这个想法发挥到极致的却是乔布斯。(是不是和早期乔布斯利用“图形交互技术”创造了卖金塔,而改变了个人电脑时代一样,这次乔布斯又一次通过“偷学”改变了时代)。
有了这个“信息中转站”的预见之后,乔布斯开始“跨界”了,于是,他准备做个音乐播放器,也就是后来的IPod。
大家都知道,在2000年左右,电脑属于贵重产品,价格很昂贵,不是人人都买得起的。但是iPod价格相对比较便宜,咬咬牙还是消费得起的,尤其是那些想“耍酷”、“装逼”的年轻人,如果能有一款IPod,就和那些“大众”、“凡夫俗子”拉开距离,有一种被“遴选”的感觉。这样苹果就和年轻人拉近了距离。
从此,苹果越来越从一个传统的电脑品牌,变成了一个“时尚”的品牌形象,给苹果带来了更多的不同凡响。

IPod的出现,并不仅仅只是一款音乐播放器,它还有一个更大的意义:
支持正版,重塑音乐行业。
自从有了互联网,唱片公司的日子很难过,大家都知道,原来唱片业红极一时的“麦田音乐”的老板宋柯都去卖烤鸭了。
因为盗版歌曲下载起来实在是太容易了。但是乔布斯又有一个非常独到的观点,他说:
“80%下载盗版的人其实都是不得已的。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好的选择和渠道,只能下载盗版。如果我们给他们一个好用的方法,那么大家可能就不会下载盗版的了。”
就像如今的图书业,购买正版图书的渠道越来越方便,而且价格早已是萝卜白菜,这个时候,盗版书就越来越难生存,因为购买正版的渠道、价格已经非常低了。
当时唱片公司最不能接受的一点是,要把专辑拆成单首歌来卖,因为这对他们的利润影响很大。但是乔布斯坚持要这么做,他说,“盗版下载早就把专辑拆分了,如果你不卖单首歌,你就无法和盗版竞争。”
这又很像图书行业的一个现象:出版社为了保护纸质图书的利润,非常抵制电子书或者对电子书的推进一直非常的不情愿。但网上电子书盗版泛滥,如果你不做正版电子书,你就无法和盗版竞争。
当我们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购买正版电子书的渠道时,其实消费者是愿意为正版买单的。
这不能不说,乔布斯真的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
接下来要震撼出场的就是iPhone了。能配得上“改变一切”的产品不多,iPhone占有一席之地。
iPhone的问世,直接导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IPhone可以说真正让“掌上电脑”变成了现实,彻底改写了传统手机的定义。
iPhone当时使用了非常多具有突破性的技术和设计,但有趣的是,绝大多数都是之前就存在的,很少是临时发明或者发现的。(这和前两次乔布斯伟大的“抄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多点触控”技术、“金刚玻璃”材质、“软键盘”操作等等。
而乔布斯的伟大就在于:
他能把别人的东西用到极致。
IPhone的问世,让乔布斯的人气逐年升高,但也不过是在业内,还没有普罗大众。直到iPhone4的问世,可以说此时的乔布斯已经家喻户晓,登峰造极。
乔布斯这个人有许多缺点,比如他独断专行、脾气暴躁、目空一切,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人们对他的喜爱,甚至有很多人愿意为他工作。
有时候我们喜欢一个人,往往不是因为他们缺点很少,而是他们有一些我们特别看重的优点。其实,在生活中也是这个道理。当你的长板非常的长时,就会有很多人自发的来帮你弥补短板。
《史蒂夫·乔布斯传》中这样描述了“最后的乔布斯”:
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乔布斯感觉不太舒服,他坐在屋后的花园里,开始思考死亡。他谈到将近40年前他在印度的经历,他对佛法的研习,以及他对转世和精神超越的看法。“我对上帝的信仰是一半一半。”他说,“我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认为一定是有超越我们的存在的。”
乔布斯承认,当他面临死亡时,可能更愿意相信存在来世。“我愿意认为,在一个人死后有些什么东西依然存在。”他说,“否则你积累了所有这些经验,可能还有一点智慧,这些就这么消失了,会有些怪怪的。所以我真的愿意相信,会有些东西会留存下来,也许你的意识会不朽。”
他沉默了很长时间。“但是另一方面,也许人生就像个开关一样。”他说,“啪!然后你就没了。”
他又停下来,淡然一笑。“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从不喜欢给苹果产品加上开关吧。”

乔布斯时期的苹果,是苹果创造的“旺盛期”,他开创了iPod、iPhone、iPad、Apple Store一个又一个现象级的、开先河的产品。而如今苹果的产品,却少之又少,摄人心魄,夺人眼球的功能更是未见,苹果的未来将走向何方……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张潇雨经典商业案例课》笔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