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在办公室里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小玉和小华大吵了一架。
事情的起因是一件小事,小玉感冒了,头疼发晕,就趴在桌子上睡觉。旁边的小华和另一个老师在说事情,小玉很烦,就没好气地对小华说:“人家身体不舒服,躺着休息,你有点儿素质好不好,说话不要这么大声!”这话一出,立马把小华惹毛了,立刻怼了回去“说谁没素质啊,有病请假回家睡,别在学校躺,想当带病坚持工作的典型啊?”话赶话,一场口舌之战就这样打起来了。我们赶紧把她俩拉开劝架,以为事情就这样平息了,没想到早上一来,两个又吵了起来。工会主席把她俩叫到办公室谈话,谈话回来两人虽然不吵了,但也不说话了。搞得办公室里的气氛有些紧张。
作为旁观者,我也不能判断谁是谁非,孰对孰错。似乎都有理,又都没有理。要说导火索还是小华和同事讲话声音大,对普通人来说,是没有什么影响的,但对生病的小玉来说,就很难受。小玉正当表达自己的诉求是没有问题的,似乎说“要有点儿素质”语气还是过重。小华和同事讲话这种行为,也确实关乎素质,我亲眼看到一个老师中午提前到校,因为没下午休,一直在风雨操场坐等铃声,没有到风华楼,怕脚步声影响到孩子和老师们午休。
如果小华和另一个同事讲话的时候,如果能看到小玉躺着休息,小声说话,甚至问一句“怎么了?哪儿不舒服?”我想,小玉绝对不会生气,甚至因为被关心而感动。如果小玉能和气地对小华说:“我头疼得厉害,说话可不可以小声一点?说不定小华会很不好意思,停止讲话。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讲的就是同理心,共情能力。这个矛盾说到底还是双方没有共情,因为没有感同身受,所以任由坏情绪膨胀发展,把一件小事弄得人尽皆知,还伤了和气。由此看来,共情是情绪管理的基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