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江南,大抵是烟雨朦胧之中,手执纸伞低眉顺目的女子渐行渐远的剪影。
偏爱江南的朦胧美,而知道这样一个词人却是因他为江南添了一抹风流。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菩萨蛮》
韦庄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两首词,抒尽江南的山水意,带着些许的忧愁,朦胧之中似乎有个眉目风流的少年带着些许醉意,微笑着带着漫天星辰走来,踏过千山万水,阅尽人间事,在耳边悄然低语。
01
知道韦庄这样一个词人,正是因着那两首词,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然而,诗词之中他是如此的潇洒自如,现实之中他却是坎坷一生,颠沛流离。
韦庄,字端己,诗人韦应物四世孙,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父辈曾居有官职,然,在他出身之时,生逢乱世,家道衰败,父母早亡,家境寒微。年少时虽孤苦贫穷却极为好学,且才敏过人,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为花间派的代表人物。
其为人出身微寒却极为任性自用,不拘礼法,与庄子的齐物论有相似之意味。
一生求仕不得,诗词之中独具一格风。
烽火狼烟之中,孤身骑马负剑走江湖。
出生贫苦卑微,从仕多个朝代后至宰相。
诗词之中的儒雅风流,生活之中的任性豁达,大抵正是如此,才偏爱于他。
02
他一生经历,可分前后两期。前期仕唐, 后期仕蜀。
晚唐数次应试不利,索性更名为韦庄,故人之名,父母之命,也只有他才如此任性,企图改名以换取时运,然,亦无所用。
在长安应举不第,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弟妹失散,孤身一生在战火中流离,许是内心悲愤,许是战乱之苦痛,许是民众惨烈的景象,流离之中却也创作出《秦妇吟》一诗,将这鲜血淋漓的场面留与后人评说。
时至暮年,未能及第,穷其一生做着这一场空梦,随军辗转,终是不负所望,遇到有志之士,只是这其中艰难困苦难以言说。
从诗词之中可见其游历之地极广,山南水北皆有其身影,然,亦是其为了追随明主而一路漂泊,他曾出于拥戴唐室之忱,离江南北上迎驾,中途却因道路阻塞折返,不得其志。而后又因他人逼迫不得不入仕为官,又因战乱唐被灭而亡。
而后识得明君助其称帝,而后官至宰相,制定开国制度。
03
在蜀时,他曾于成都浣花溪畔杜甫旧居重建草堂作为住所,这一时期的创作主要是词,也是他现存的大部分诗词。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与杜甫生逢乱世,见证山河破碎,朝代更迭,心中颇有感慨,不及杜甫那般忧国忧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却独有风情,他诗词多了一抹风流,大抵像个翩翩公子极力掩饰内心悲痛之情,清描淡写之外却是无可言说的哀痛。
他前逢黄巢农民大起义,后遇藩镇割据大混战,自称“平生志业匡尧舜”,生于时长于世,忠义与孝道亦是其心性,忠于唐朝,却见证它的腐朽与灭亡,这悲痛之情忧时伤乱亦是其诗词的核心。
清代翁方纲称他“胜于咸通十哲(指方干、罗隐、杜荀鹤等人)多矣”
郑方坤把他与韩偓、罗隐并称为“华岳三峰”
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韦词高于温词,指出“端己词情深语秀,虽规模不及后主、正中,要在飞卿之上。观昔人颜、谢优劣论可知矣”“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
许是战乱日久,感时伤世已难以平复其心,秦淮之风日起,思乡之词之中也多了些艳丽,到也颇为风流。
思帝乡·春日游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曾贫寒如他,曾聪敏如他,曾风流如他,是了,风流少年不言语,妾拟将身嫁不言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