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这样子的社会,我们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希望得到领导、同事的认可,更希望获得别人艳羡的眼神,好像只有这些才能满足自己一时的愉悦,也总觉得获得别人的仰望,才能有满足感,心中才能长舒一口气,很可惜这种感觉又很快消失了,心中又再次泛起不愉悦感,总是在这样情境中不断循环,陷入一种怪圈。
最近,有一位同事正在准备离职中,想想作为多年共事的同事和朋友。离职前和他聊起很多事情,关于理想,关于工作态度、技巧、职业规划以及这次求职的经历。在这其中我收获了蛮多的,困惑得到一定程度的舒缓,但是他的一句话,深深触动我内心,大概的意思是我们要清楚自己到底能做什么,特别要明白的是自己不能做什么,不要只想着某个岗位表面的光鲜和诱人的工资,其实没份工作的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细节和需要付出的辛苦。
嗯,是的,我们好像总有种心理,总觉得别人碗中的都是美味。每当,我们走在玻璃窗外,看上去人们都吃的滋滋有味。而没有认真去弄清楚,到底味美的点在哪里,或许在只是看到橱窗的那层玻璃给人的错觉。内心的那微微波浪就这样被挑起。总有冲动的欲望,我也要做在去享受下浪漫的用餐时光。可是,你有曾想过吗,当他真正坐在那里时,他花了多少奋斗的岁月。每个坐在橱窗里的人,都是能在最苦的日子过后才能有这样的甜。
对,相对于甜。我们要更乐于接受苦的滋味。在养生的角度,苦味养心。也只有尝试过苦的人,才能感受人生的原汁原味,是难得的人生历练。所以,我们不要持有戒心,生怕吃点苦。可以想象在工作中,同样如此。多做点事情,没有什么不好的。多付出点,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
记得,有位我认识到朋友,从刚毕业入职的时候,愿意去做一切看上去不起眼的工作,一步步走过来,现在他也依旧保持这样子的一个理念。但是,现在和他聊起是,可能心态有了稍微的改变,总希望得到领导的认可,他感觉特别的累。有时候,他也在纠结和反思,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理由,不让内心去思考这样子的问题。
我们在微信上有聊起这个话题,觉得他想开了很多,给我一句话:不为别人的仰望而生,只为自己的渴望而活。看着他发给我的这句话,我也心里一怔,也触动了我。在这快速的世界,我们作为个体都在快速的游离,好像现在别人的仰望就是最大的动力,最对不住的是自己。一直都是为了工作,生活在奔波,没能放空自己去想想,去憧憬下一切的可能。
前段时间,有位朋友放下手工的工作,在西部的山脉之间徒步,衣衫褴褛,经历寒冷、劳累和徒步耐力的考验,只是一点点内心的渴望。也许,这也是拜托怪圈的一种方法。虽然我们做不到如此洒脱,但是不能再次陷入这样的怪圈。只要我们真真切切的做事情,虽然某时某刻,得不到别人的“仰望”,没有多大关系。我们正在收获踏踏实实的能力,为自己的梦想在付出一份努力。
一切该来的,总会来的。只是等到我们突破自己的那个临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