暄桐:唯有认真思考过死亡,才足以应对日常

暄桐是一间传统美学教育教室,创办于2011年,林曦是创办人和授课老师,教授以书法为主的传统文化和技艺,皆在以书法为起点,亲近中国传统之美,以实践和所得,滋养当下生活。

初听庄子在妻子离世后“鼓盆而歌”,十分不解,权当圣人放浪形骸。生活中,我们因约定俗成的文化,默契回避着所谓沉重,心又难免被哀伤笼罩。就像传来熟悉名人离世的消息时,有人激动追问“为什么,他这样好的人,我无法接受”。 

接受死亡很难,但,假如欺骗自己永不会死,就不会主动把握有限的时间。比如:现代人总说自己是牛马,其实真正的牛马,很少操心还没到来的死亡。当狮子们分食刚捕获的斑马,或许不远处,就有一群斑马正在悠闲地吃草。

动物的恐惧属于应激反应,而人的恐惧却有前瞻性。朱锐教授说“恐惧死亡是人类最大的无知”,没有人知道那是什么:生命尚在,死亡还未降临;死亡降临,感受已经消失。人类体验的,是对死亡的恐惧与假想,而比起其他生物,我们遭受的死亡恐惧最深切,也最剧烈。 

恐惧很难为生命带来意义,林曦老师反复讲,到恐惧驱动下的暴走和失控,而人生同画面一样有限,这催促着我们,要以思考代替恐惧,而不是将死亡视为禁忌,缄口不谈。封闭痛苦让心变成孤岛,逃避反而让恐惧成为最大的暗礁。

当死亡作为确定性呈现在生命里,它完全可以成为我们有限人生的勇气之源。像朱锐教授立于人生终末,坚持完成《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以关怀与爱,发出当下最迫切的思考:死亡。如何在热爱生命的同时,思考并面对恐惧,从而更好地过一生?

首先,人活着不只是求生,更是完整我们对生命的理解。生命观就等于死亡观:庄子视生死为自然循环,才能将天地看作棺椁,在妻子的离去中看到广阔的新生。

无须用“灵魂永生所以死亡不存在”自欺欺人;也不必“将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超越死亡的方法,是想办法提高生命的强度和密度。与其用终点自我威胁,不如长出“真切活一场”的热望:“什么真正让我快乐?什么真正地滋养着生命?”

侵噬生命的并非死亡,而是焦虑、恐惧、麻木,我们这一生是来尽情地体验和游戏,不忽视当下,更不依靠想象生活。以勇气和兴致凝聚人生,让生命变得无限丰厚,就有可能在单纯活着之外,为自己立下此生值得一过的理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由于工作的原因,接触到安宁疗护的项目,上了一堂生命教育课。 我们中国人常常避讳谈及死亡,觉得那是不吉利的,实际上,...
    张小慧的诗阅读 114评论 0 0
  • 诗人狄金森写道: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也没有一匹马,能像一页跳跃的诗行 把人带向远方。” 通过阅读,我们与...
    小知爱学习阅读 2,180评论 0 2
  • 今天,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哭着告诉我,他得了绝症,命不久矣。 他反反复复啜泣的一句话是:“我真的不想死啊……真的不想死...
    养鱼的铁塔君阅读 228评论 2 1
  • 在浏览知乎时,无意间看到“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当时呈现在脑海中的第一印象是:这个人脑子有病吧,思考这样一...
    孤独隐士阅读 2,355评论 33 33
  • 《坐忘论》+译文 正一净明忠孝道 2018-07-13 《坐忘论》序 夫人之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
    屈婧阅读 2,967评论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