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学习力较上了劲儿,从《超级学霸》到《学习的格局》,还有一本《学习高手的三驾马车》等着呢。虽然作者的角度不同、观点各异,对于如何提高学习力上都有价值输出。今儿个,就来说说如何训练孩子的分析力问题。
分析力何以重要?
从生活角度来说:纪录片、文艺片、悬疑片......哪一个看得你屏住呼吸、专注非常?显然是悬疑片。为何?这样的影片往往需要很强的逻辑分析能力,每一帧画面可能都深暗藏玄机,任一个时点可能都是关键时刻,不容你错过。看得辛苦,但也直呼过瘾。你看,分析力,轻而易举就调用了你所有的智慧和情绪。
从专业角度来说:美国心理学、教育学专家布鲁姆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理念,他提出,在认知教育的分类中,知识、理解和应用,都属于初级认知;而分析、评价、创造则属于高级认知。初级认知只限于记忆或理解,而当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时,显然仅靠知识记忆和理解是不解决问题的,此时需要的是我们梳理出事物间的关联关系、因果关系,探究事物的本质,寻着逻辑线索,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而这些,都需要调取“分析力”。
分析力具体是个啥?
分析力的实现过程通常包含5个步骤,分别是收集信息、比对信息、辨别、结论和解决方案。比如,美国大选的结果判断,就需要进行信息收集,然后再将双方信息进行比对和判别,得出初步结论以及可能的下一步态势预判。
听起来很高级的分析力,别有压力。好消息是,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后天培养的。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退伍军人理查德.霍伊尔,一辈子都在分析各种不同的案例,对分析力有非常直观的解释,他说:“分析力是一种技能,就像学开车一样是可以被教会的,并且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改进。但与其他技能不同的是,分析能力不是坐在教室里听讲就能学会的,而是必须亲身做过才能运用。”
既然需要不断运用和训练,幼儿期就是人一生分析力练就的最好时机。因为所有潜能都是用进废退,孩子的能力必然是一步领先步步领先。更重要的是,自孩子会表达开始,满脑子都是“为什么?”,贯穿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天。
怎么分龄培养分析力?
学前阶段:多做属性分类
从幼儿开始就可以带着孩子做分类练习,比如玩具要怎么分类,书本要怎么分类?先观察,然后一起动手分类,最后让孩子口述每个类别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这样的操作流程,所有监护人都能做得到,别嫌弃它不高级,属性分类恰恰是分析力的基础能力。
小学低年级:巧用文字游戏做类比
已经有一定阅读和写字基础的小学低年龄孩子,可以用文字游戏来进行类比训练,也就是帮助他们建立事物之间的关联关系。比如:“找好朋友”——手和手套,脚和鞋,书呢?孩子可能想到书包、书架、书桌、书房,这样的游戏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不受任何限制。也可以玩“连连看”的游戏,把一些看似没有关联的物件列出来,让孩子进行连线,比如牛和老虎关联,因为都是动物,冰箱和厨具关联,因为都是妈妈做饭需要用到的。如果家有二宝、三宝,这个答案肯定各不相同,更能开启孩子不同的视角,分析力逐步扩容。
小学中高年级:多维度归类法
随着孩子年龄与能力的增长,可以提高归类的难度,并让孩子说出分类的理由。比如:“找相同和不同”,给孩子一个场景主题——“家”,让他们根据一定的分类原则将家里的物品按照相同与不同进行分类,并说明理由。可能把刀、锅、铲、剪刀都放在一类,因为它们的相同属性是金属类物品,把电视和水果放在不同列,它们的类别不同,一个是食物,一个是家电。这样的场景还可以有很多,譬如:学校、超市、公园等。
有什么工具可以助力分析力训练吗?
用彩色便签贴给作业分类
书籍、字典或者要完成的作业,用彩色便签贴进行分类。前者是对知识的更高级记忆和理解,同时方便查找;后者则是对工作的分级分类处理,这是高效工作的重要技巧,从小练习,可了不得。
用“汉堡模型”指导写作文
作文能力好不好,关键在逻辑和立意,而它们的背后大都是分析能力的问题。美国学校老师为了训练孩子的作文能力,研发了“汉堡模型”,分别是面包片分别为论点和结论,中间的夹心层分别为论据1、论据2、论据3。借用这样的分解模型进行写作大纲的拟定,可以快速帮助孩子找到写作手感,提高写作能力。
用“分析树”、“思维导图”理清线索,找解决方案。
分析树是一种更高阶的分析训练法,先确定树干,即问题主线,再确定枝干,即解决问题的分支方案,枝干还可以细分为树杈,即该解决方案的更细节信息。籍由此,把解决问题的路径全面整合,用全局思维去审视和判断,梳理出最适合的解决方案。而思维导图,显然也是帮助建立这样的全局到细节、分类与关联的绝佳工具。
说在最后
至此,相信分析力对于孩子学习力的影响与价值你已经心中有数了,方法好不好,用了才知晓。
管理会议上我常说:理清楚、认真干。干,就对了。
对于教养,这句话,也同样适用。
我是Sandy,你身边的效能分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