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天 亓兰秋

第二章第八节 治疗笔录 读后感

    一般都会强调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其实孩子对父母的爱更加的无私无条件。家长可能会有很多爱的附加条件,比如得学习好,得给家长装面子等等。而在这一节的治疗笔录里面,“小儿子代替想代替爸爸离开,小儿子认为他离开比爸爸离开好”,孩子很敏感的会感知到家庭里的需求,总想自己去做到,而减轻父母的负担,家族这种自杀的“传统”在潜意识里给孩子留下了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又想起之前某一节提到的,孩子会自然地寻求与弱势家长的一方的更多联结,即使弱势的家长可能做得并不是完全正确。

    我的父亲属于典型的大男子主义,母亲就是非常传统的老时代的家庭主妇,在饭桌上要观察这父亲需不需要再要一个馒头,要不要再来一碗稀饭;在穿衣方面,几乎每件衣服都要帮着找,如果找不到就得面临一小段的埋怨。。。。。。如此种种,所以我从小就有个生活习惯的梦想-做好衣服的收纳,让老公自己找衣服,不要在这方面浪费一分钟的对话时间。回到老家也会努力的想去替母亲解决这个问题,无奈确实收效甚微。劝自己放弃这个“拯救”念头,但是却因为这些天天上演的无聊埋怨而烦恼,也觉得对不起一个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我,苦恼于自己的“拯救无能”。

    在我自己的小家,也会因为这些小的生活习惯冲突而超级心烦,但是从之前的埋怨 指责 发火,到现在慢慢的去尽量以解决问题为主,希望不要让我的孩子去为这个不该操心的问题而烦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