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从井底蛙式的舒适区阅读进入学习区的阅读?从虚构类阅读走向非虚构类阅读?从白话文阅读走向文言文阅读呢?
从小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阅读量、阅读层次,他们都可以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一、科学的阅读
经过实践,五年级同学已经可以阅读《万里简史》《自然史》《笔记大自然》《山海经》《中国神话故事集》《蜀道的前世今生》《林汉达历史故事集》《大秦帝国》《史记》《三国演义》《明朝那些事儿》《隋唐演义》《三国志》《王阳明》等书籍,女孩子们也拿起历史和商业的书籍来进行阅读了。
学生们大量阅读,人均阅读量一年近800万字,相当于一年七八十本书。这七八十本书里还包括约50%的非虚构书籍。
二、历史和文言文的阅读
4、5年级学生可以有很强的科学阅读能力,也可以有很强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在家长的带领下,五年级的孩子喜欢读文言文的《史记》。如果孩子独立阅读《三国演义》,两个星期就能读完。
孩子们读《史记》时可以组成战队做和实际有关的朗读、仿写、写人物评论、写辩论稿、主题阅读其他书籍,每周比拼《史记》学习成果。可以在书上写自己的心得,做好批注。
经过几年的实践,孩子们可以达到我们的理想:读历史、科学、文言文已经像呼吸一样自然,像爬山、旅游、看电影一样轻松愉快了。
儿童阅读要实现三个“走向”,构建更合理的阶梯阅读内容体系,用打造儿童阅读环境、进行非虚构阅读策略教学、进行项目式学习等策略,使儿童阅读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一、阶梯阅读主张
心理学有一个“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理论,三个区表示想学习的事物的三个等级。
三个大小不等的圆圈套在一起,最里面的一圈是“舒适区”,指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面对这些知识,可以处于舒适心理状态。中间一圈“学习区",是对自己来说有一定挑战的知识,学起来不容易,但是还不至于太难受。最外面一圈“恐慌区”,是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知识。学习这些知识,心理感觉会严重不适,可能导致崩溃,以及放弃学习。
对于一个人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处于“学习区”,学习具有适当挑战性的东西,一段时间后,“学习区”会慢慢变为“舒适区”,“舒适区"越变越大,而一部分的“恐慌区"也会相应变成学习区。
读书一定要有量的积累,但不是读得多,阅读能力就自然提升。在阅读的起步阶段多谈些兴趣丶快乐是没问题的,但过度强调则使人倾向于读简单的书,稍有难度就放弃。
那些没有走向更广阔,阅读天地的孩子,即使还保持着阅读习惯,也倾向于对同质的特定类型的读物重复阅读。这种井底蛙式的读者永远不会知道井外世界的广阔与多姿多彩,他们安于现状,拒绝任何形式的探索,他们担心走出井底就是世界尽头,怕摔个粉身碎骨。
在儿童的阅读与成年人的阅读之间,有一个危险的过度区,那就是网络小说,言情小说等没有合适的机缘与恰当的指导,孩子是不愿意走出舒适区,进入学习区阅读的。
二、从虚构类阅读走向非虚构类阅读
从真实性来划分,可以把书籍分为虚构类书籍和非虚构类书籍。又把文学阅读归入虚构类阅读,把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归入非虚构类阅读。
文学的一个目的是表现人生,所以优秀的儿童文学是儿童阅读非常重要的内容,那些优秀的人类文化滋养着童年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加强儿童文学的阅读指导。不但能丰盈儿童的精神世界,也能使儿童通过阅读走向对现实生活的反思,走向历史和哲学。
我们说从虚构类阅读走向非虚构类阅读,绝不是不读虚构类书籍,反而要重视虚构类书籍的体验价值,思想价值。虚构书籍是进入非虚构书籍的重要途径。
只有文学阅读肯定是不够的,文学阅读不是阅读的全部人获得知识提升认知水平,解决思想上、工作上、生活里的问题,大多是靠非虚构类书籍。
文学阅读和非虚构阅读的比例从一开始就应该达到各占50%,在四年级以后,非虚构阅读的占比应该超过虚构类书籍。
只有尽早从虚构类阅读走向非虚构类阅读,才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成为一个优秀的阅读者。
三、从白话文阅读走向文言文阅读
中华传统文化是什么?就是中国历史上那些人和事,以及那些人和事所包含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而这些人和事都以文言文的形式保留下来。文言文里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密码,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质,精神。
从三皇五帝到诸子百家,从儒士商贾到侠士刺客,他们的故事以各种形式流传下来,融入我们的日常语言之中,光是《史记》中的成语,就有数百个。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史学等思想文化的载体,我们也可以说文言文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根。
我们的母语能力来自现代汉语,现代汉语幼稚跟雨古代汉语。亲近母语一定要让孩子不惧怕文言文,通过大量阅读文言文,濡染母语蕴藏的民族精神,热爱母语言结构,提升母语阅读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