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权威科学杂志《Science》子刊《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台湾和亚洲地区肝癌与马兜铃酸以及衍生物广泛相关》一文。文章的简介部分的标题是——《一种草药的黑暗面》。
该文揭示了马兜铃酸及其衍生物的化学物质不但损坏肾还损坏肝。
多年来医学专家不断呼吁,一定要远离含有马兜铃酸的任何草药,不管被吹得多神乎其神。如今新的研究证据出来了,科学家们再次对公众呐喊、警报。
马兜铃属是植物领域的一个划分,马兜铃酸是化学学科的一个划分。几乎所有的马兜铃科生物都含有马兜铃酸一族的化合物。
根据调查,目前最少有89种中药以及制剂含有马兜铃酸。毕竟,不论是伤肝、伤肾、致癌,都不是闹着玩的,都是要人命的。
而作为西南地区的名菜折耳根,因其中含有马兜铃内酰胺的致癌物质,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很多人质疑说,西南人民吃了几十年折耳根都没事。是真的没问题吗?
西南地区肾脏病高发
西南人对于折耳根的执着是北方人不能理解的,对于根本没有见过折耳根的北方人来说,第一次吃这道名菜时,往往很难掩饰难吃的表情。
在“新加坡的一个科学家小组揭示了在亚洲地区肝癌与传统中草药之间存在关联的证据”新闻爆出后,于是有网友吐槽:所以,云贵地区肝癌和肾病发病率很高么?
的确有研究表明,西南地区的肾脏病患病率的确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北大王海燕等2011年发表的《中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的横断面调查》一篇文章中指出:
我国西南区慢性肾脏病患病率18.3%,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8% 。
该调查是一次大规模的调查。最终抽取样本量为50550例,其中47204例同意参加研究。
在对中国不同地区慢性肾脏病患病率的分析发现,北部和西南地区eGFR下降和白蛋白尿患病率高于其他地区。
研究人员推测导致不同地区慢性肾脏病患病率,可能的原因是地区饮食差异、低出生体重、遗传等。
而在我国西南地区尤其是贵州除了喜欢食用折耳根,还用马兜铃、细辛做香料。
虽然还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西南人吃折耳根和我国西南区慢性肾脏病患病率高有关联。但这种含有致癌物质的中草药,没事别瞎嚼。
最强致癌物?
马兜铃酸不是单独的某一种化合物,而是一族有机酸。并不是所有的马兜铃酸都是强致癌物。但是绝大部分的马兜铃科植物的提取物里都有强致癌性的马兜铃酸。
目前被认为有强致癌性的是马兜铃酸I,而折耳根(鱼腥草)中含的则是马兜铃内酰胺-BII、马兜铃内酰胺-AII和马兜铃内酰胺-FII(总0.016g/kg)。
其中鱼腥草不是马兜铃科的植物,但是其含有马兜铃酸在人体代谢后的产物内酰胺。马兜铃内酰胺会与DNA结合,损害肾脏细胞和诱发癌症。
证据表明不少马兜铃酸具有非常高的致癌性。同时也有证据表明,不少的马兜铃内酰胺具有致癌性。
在新加坡这次的最新发现中,研究者们对接触过马兜铃酸的19名尿道癌患者,以及没有接触这种毒物的另7名患者,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测序。
结果发现,马兜铃酸接触组的每名患者,平均每100万DNA,就发生了753个基因突变,而非马兜铃酸接触组每名患者只有91个基因突变。
这表明,马兜铃酸引发的基因突变数量远高过烟草,是目前已知能导致基因突发的最强致癌物之一。
、
大量的相关研究表明,马兜铃酸会引起肾里面的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导致肾病与肾癌。为什么单单是肾而不是胃或者其它的呢?
从生理结构上来解释很好理解。马兜铃酸是小分子,吃进肚子里后,它会被吸收,然后通过血液循环,然后在肾里面随着尿液排出体外。
其代谢的地方主要是通过肝脏分泌的胆汁来代谢。而代谢的产物会致癌,所以马兜铃酸对器官的损害最主要的是肾,其次是肝。
有大量的研究表明马兜铃酸对肾的危害极大,而对于肝脏的伤害被不少医学界人士所怀疑。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需要从分子生物层面证实马兜铃酸对肝脏的损害的证据。
马兜铃酸对肾脏的毒性
判断一种物质对人体的毒性,直接的方法是先进行动物实验。
早在2004年,国内就有学者做过相关的研究,给大鼠口服关木通水煎剂。
实验结果显示:服药后马兜铃酸迅速分布至全身,5分钟即达到分布比值的高峰。而肝和肾的分布比值则不断增高,在4天后达到峰值。
可见马兜铃在体内的分布具有器官特异性,在肝脏进行部分代谢,而肾脏组织又分布多、清除缓慢,导致了一种长期肾毒性。
北京大学李彪等的《马兜铃内酰胺Ⅰ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作用》取人体细胞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马兜铃酸的代谢产物马兜铃内酰胺能够造成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作用与马兜铃酸相似,都具有具有直接细胞损害作用,都对肾有直接的伤害。
关于马兜铃酸致肾病的事件不在少数。
马兜铃酸肾病群体性事件首次被公开披露是在1993年的比利时。当地一些妇女因服含广防己的减肥丸后导致严重肾病。
后经政府调查,发现大约1万名服该药的妇女中至少有110人罹患了晚期肾衰竭,其中66人进行了肾移植,部分病人还发现了尿道癌症。
欧美媒体曾将这种情况定义为“中草药肾病”,后来国际上将此类情况改称为“马兜铃酸肾病”。
这甚至导致美国FDA、英国MCA和比利时政府等采取了严厉措施,对中草药和中成药进行强烈抵制。
中国的“龙胆泻肝丸事件”同样损失惨重。
曾经临床广泛使用的中成药龙胆泻肝丸的主要药味是关木通,具有清热利湿功用。但关木通含有马兜铃酸,对肾脏有较强的毒性,
龙胆泻肝丸的广泛使用,使得马兜铃酸肾病在中国悄悄地、快速地蔓延。马兜铃酸肾病患者准确的数字难以统计,但据新华社报道:全国有200多家药厂都曾生产龙胆泻肝丸,致病人数10万人。
有人可能会质疑,我国用了几千年马兜铃酸类药物,不也没事?怎么到现在就禁止了呢?
这个说法本身是错的。几千年来用马兜铃类药物并非没事,而是有事却不知道。马兜铃酸引起的致癌性需要长达十几甚至几十年后才可能显现。
还有人质疑,谈毒性不谈剂量就是耍流氓,只要不大量服用马兜铃酸类药物或者食用折耳根就没事。
实际并非如此,马兜铃酸是分子级别的作用于细胞里面的DNA上的碱基对,会使基因发生突变。理论上一个分子就能使得一个正常细胞变成了癌细胞,而且这种变化不可逆。因此马兜铃酸的致癌性没有所谓的安全剂量。
中草药,你还是没事别瞎嚼。
参考文献:
[1]Across Asia, liver cancer is linked to herbal remedies: study
[2]Alvin W.T. Ng. Aristolochic acids and their derivatives are widely implicated in liver cancers in Taiwan and throughout Asia. Ng et al., Sci. Transl. Med. 9, eaan6446 (2017)
[3]Cytotoxic alkaloids fromHouttuynia cordate,Archives of Pharmacal Research,Dec 2001
[4]陈少丹,鱼腥草中生物碱和酰胺类成分的研究,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3.11 (【全文】鱼腥草中生物碱和酰胺类成分的研究_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5]付桂香,赵世萍. 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及制剂.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03 年第 17 卷第 2 期: 110-112
[6]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加强广防己等6种药材及其制剂监督管理的通知
[7]雷荣辉,吴纯启等. 马兜铃酸致突变及致癌性研究进展. 中国新药杂志2007年第 16卷第2期:114-117
[8]许唯放,"龙胆泻肝丸事件"--直击中草药肾毒性 《健康博览》 - 2003
[9]关于暂停使用和审批鱼腥草注射液等七个注射剂的相关问答
[10]商朴等,马兜铃内酰胺-Ⅰ进入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及细胞内分布和蓄积的观察,中国中药杂志,2008.4
[11]李彪等,马兜铃内酰胺Ⅰ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作用,中国中药杂志,2004
[12]美国国立卫生院(NIH)致癌物报告书ROC-2011
[13]王海燕等,Prevalence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China/中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的横断面调查,The Lancet,2012.3
[14]张良等,马兜铃酸I和马兜铃内酰胺l对大鼠肾小管损伤机制及其对肾脏水通道蛋白1表达的影响,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1年7月
[15]IARC,VOLUME 82 SOME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SOME MYCOTOXINS, NAPHTHALENEAND STYRENE
[16]FDA Import Alert 54-10 http://www.accessdata.fda.gov/cms_ia/importalert_141.html
[17]鲍志东,马兜铃属植物的肾毒性,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1
[18] 李彪,李晓玫,张翠英,王璇,蔡少青. 马兜铃内酰胺I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作用. 中国中药杂志,2004年01期.
[19苏涛,屈磊,张春丽,蔡少青,李晓玫. 马兜铃酸I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特征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2004年第29卷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