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完了一本偏理论的书。名字叫<天真和感伤的小说家>。作者奥尔罕·帕慕克,土耳其人。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
好吧,红这本书我是绝对不考虑加入书单的。
偏理论的书,我实在是找不到角度来解构。但是这样的书,我还会继续在读。因为对于我来说(这并不是装逼),读书到某个阶段,看原著不看点理论的书,就会觉得不过瘾,觉得缺失点什么。
简单来说,很多书听说很好很厉害,自己读了也觉得很好很厉害。但是要真正能说个子丑寅卯,我是做不到的(我想大部分人也做不到),所以找到偏理论的书,让人家来告诉你这本书到底怎么个厉害法,作者到底牛逼在哪,作者用了哪些技巧哪些手法,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种观点也好,一个思路也好,这需要反复去锤炼反复去碰撞,如此才能得出属于自己的论点,这样一本书才能说真正的有所收获。作者也在书里反复提到,读书就是一种对话,就是一种自我的构建。
你渴望成为什么人,就去读什么类型的书。读书无高低,读书也无鄙视链。
读的书不算多,但是也不算少了。闲暇或者走神的时候,脑袋里冒出的常是一些书中的人物,简直奇奇怪怪的。这种称之为幻象的以及真实的记忆片段,总是时常这样牵连在一起。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真实的。记忆不过是美化后的印象。甚至记忆是经不起仔细推敲的,如果你读过罗生门,我想你的感觉应该和我一样。
绕来绕去我都几乎把我绕晕了。我想说的是,我开始有意识的让真实和虚幻在我大脑里进行融合。这并不是神经病。
想起前不久读到的一个小故事。说福楼拜在写包法利夫人的时候,有天他把包法利夫人写死了。他朋友找他的时候,看到他哭的很伤心很伤心。朋友就问他,既然你不想爱玛死,你就别写她死掉啊。福楼拜说,他也做不到,写到这里的时候,爱玛非死不可。他除了哭泣毫无办法。
还有路遥在写到田晓霞死的时候,也哭的不能自已。
人物在小说中已经有了生命。我觉得这很有趣很值得玩味。还有托尔斯泰写安娜的时候,安娜最后也是对着列车轨道纵身一跳...
我并不是故意要写死亡,更不是要谈论生死。
读小说,和小说里的人物进行对话,实在是妙不可言。我喜欢读书,阅读是一个想象的过程,把某些片段通过自己的大脑进行加工产生画面,这让我可以看到很多很多。说的夸张点,让我觉得我活了很多次。
这甚至让我知道,人生有很多活法。世界也是多元的。不应该是一成不变以及循规蹈矩的。
我们始终要构建活着的勇气。你需要带着勇气去活下去。而我,不过是正在构建去写小说的勇气。
目前看来,干的似乎还不错。
我渴望把你写进我的故事里,真的。
END
作者:杨小凝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杨小凝读书。
欢迎关注+点赞
每晚20:57分准时发布(偶尔会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