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车带我们到达遇龙河,初见她时,正是上午八时,四周一片寂静,完全不像一个旅游区。经历了那么多天的景区的喧嚣,当面对这一条安静得如沉思的少女的小河时,心灵的天窗刹那间被打开,遇龙河,你这阳朔的明珠,我们来了。
由于早已订好竹筏,与师傅略作交流后便上了竹筏,竹筏是完全用碗口粗的竹子烘烤后弯曲,然后用铁丝绑扎而成,刚好够两人并肩坐在上面。
为我们撑筏的师傅是一位约摸四十岁的中年人,头顶微秃,皮肤泛出健康的黝黑色,虽则瘦却自透出一份精干。他的沉默让我看到一种久违的纯朴,也许他很少走出遇龙河和这群山,他只是简单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撑着长篙,对于我们这些游客,他总是保持着谦和的微笑。让我们在为这风景所沉醉的同时,亦为这里生活着的人们那种勤劳和执着而感动。
如何形容遇龙河的美,这几乎成为一个困扰我的难题,她的美不似那种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美,亦不似那种给人一种惊艳的感觉的美,她的美美得纯粹,美得让人仿佛一不小心走入一幅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中,而我们只是这山水画中几滴墨,遇龙河便是画家笔下那轻轻的潇洒的一抹。
河面上有着淡淡的水雾,犹如为河流罩上一层柔柔的薄纱,河水清澈见底,有着一种摄入心魄的清灵,那水下有着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在阳光之下,和着这河水闪着温暖的光。还有些手指般长的小鱼,在水草间悠然地嬉戏着,如小鹿以轻盈的脚步跳跃于绿意盎然的森林里。
竹筏向着遇龙河上游逆行,有些地方河水极浅,筏工需要看准水路一冲而过,否则就容易搁浅。愈到上游,河道愈窄,两岸显出那原始的风貌,凤尾竹在晨风摇曳着,展示着她那婀娜的舞姿,凤尾竹最大的特点就是竹子与竹子紧紧挨着,从竹叶部分向着四周散开,呈现出一种跃然而上的姿态,像极了凤之尾,再一看,亦有点像印弟安人的头饰。起初我们坐于竹筏之上,颇有些担心,担心竹筏不稳,然而经过几次逆流的转折,逐渐发现了筏工的水平,心里也就坦然了。
竹筏行至富里桥,这是一座有着近千年历史的石拱桥,她以一种优雅的姿态横卧于遇龙河之上,桥两端分别有一棵古树,一棵昂扬向上,如侠士持剑迎风而立,一棵九曲八弯,如老翁拄杖沉思。桥身由古老的青砖垒成,青苔如薄雾般沿着青砖的缝隙悄悄生长,似乎在诉说发生在这河边的那些美丽的传说。站在桥上,放眼望去,远处是白墙红瓦,那山村散布于遇龙河两岸显出她特有的神秘,仿佛这世间所发生的一切都与她无关一般,她依然是千年前的她,以她娴静的姿态为这里纯朴的山民提供栖息之地。极远处便是群山了,遇龙河的水就是从那群山之中流出,奔向这繁华的世界,为我们带来一份让人流连忘返的美丽。
竹筏返回向着下游而去,河面渐渐开阔,随着长篙撑向河底,总会荡起一圈圈涟漪。远处,屹立着一座座姿态各异的山峰,那些山峰有的如懒猫静卧,有的如青鸟振翅,有的如骆驼远足,有的如巨狮怒吼,筏工师傅说得好,阳朔的山峰是三分形状,七分想象,所以,阳朔由于有了这些山方才显出她的灵气来,那些山峰倒映在水中,虽则岸上的山峰巍然不动,然水中的倒影随着涟漪晃晃悠悠,显出那一份灵动来。
静静地靠在竹椅上,闭上眼睛,享受这半日的悠闲,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古桥渡口都一一掠过我的眼际,恍惚间,你会以为时光就在此静止,所有的风、所有的透明的水、所有绿色的山峦就此凝固,成为一种优美的造型。当竹筏需经过河坝之时,由于秋季河水日趋减少,需筏工到水里推一下,有时一个筏工推不动,需游客和另外的筏工共同努力才行。当竹筏终于成功经过河坝,径直冲向下游,仿佛让人进入了另一片天地。
前方又有一座桥,名曰遇龙桥,那桥应当是这河的灵魂所在了,逐渐的宽阔的河面上竹筏逐渐多了起来,各种烧烤小鱼和拍照片的店铺就搭在河面上,游客一批批地上了竹筏,向着更下游而去,人气自然是旺了,而那种原生态的感觉也随之减少了。这也是我们此行的终点了,我们上了岸,和筏工互道再见,筏工们结束了这辛苦的劳动,坐在竹筏上点燃一支烟,很享受地抽着,那满是皱纹的脸上浮现一丝不易察觉的忧郁,他分明已经得到了一天的报酬了,却在为什么而不安呢?也许生活的艰难不只是这一支长篙所能承载的。
回头望向遇龙河,这水的王国、山的乐园、漓江的源头,那竹筏在河上来往穿行,仿佛水里游弋的鱼儿,撑一篙竹筏便可寻一个梦,那都市中从不曾有过的梦,犹如一支山歌回响在乡村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