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很喜欢读书的人。
记得小时候,手上有点零花钱,我常常不是去买玩具,而是跑到附近的书店去,从漫画开始,然后就是故事书,再就是社科类图书(当然,不是那些太高深复杂的专业书籍,主要是名人传记,我把他们当故事书看,也通过那些书,了解了一下我不知道的社会和历史)。
这种爱好至今没有改变,以至于我购买了好多书。每次出差包里都会放几本,对,不止是一本,原因是我的兴趣比较广泛,有时候又怕总看一本书容易腻,拿几本轮着看,可以保持兴奋度。
虽然有时候的确觉得包有点沉,背着有点累。
后来Kindle出现了,当时觉得很酷,成千上万本书,就放在这么一个轻巧的机器中随身携带,后来我还把很多txt格式的电子书放到智能手机中,那一段时间,纸质书几乎都不带不买了。
而后,随着各大IT公司电子书业务的蓬勃开展,我又成了当当读书、京东读书等的会员。
我认为相对于买那么多实体书而言,这样做又方便又省钱,还很高效。
但后来,我发现事情就不对了。
因为我记不住。
当然,如果是小说的话,我看这些电子书,还会记得主要情节,但是如果是那些“有用”的书,时间一长,除了记得这本书大概是讲什么的之外,其余的哪怕是一些关键的要点,我都已经不记得了,更别说应用了。
是的,应用。
我始终相信,除了那些娱乐性质的书之外,读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应用,无论是关于技术,知识,还是自我心理的完善或提升。
而如果记不住,又或者记住了应用不了,那纵使读了一万本,又有何用呢?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读书才算是高效呢?
一、明确你读书的目的。
读书之前,你要先想好自己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明确,才有方向感,也只有遵循着方向走路,才能让你提高效率。
有人说,我看书没什么目的,我就是想图个乐。但是,你要知道,图个乐,其实也是一种目的。
而目的不同,你接下来的选择必然就不同。
因为你图乐,就会选择一些小说,而除了学霸以外,几乎不会有人,会选择一些专业知识类的书籍。
看小说和看专业类或者社科类书籍,自然应该应用不同的方法。
所以,当你想看书之前,先问问自己,想通过看书干什么?就是想图个乐?还是想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或者是觉得自己缺少知识的力量,要提高和完善自己?
二、善加选书
如果是学校指定要看某本书,这条就可以略过。
而如果你是想在自由时间多读书,让自己有所提高的话,那你就要在明确自己看书的目的之后,明智的挑选你要读的书。
因为你的时间宝贵,是稀缺资源,而作者的水平良莠不齐,有的书不仅读了没营养,甚至可能会误人子弟。
你总不能花钱花时间,辛辛苦苦读完了,还把自己害了吧?
那么要怎么选书呢?
首要的一点就是要紧记,勿贪多求全,要由浅入深,由薄入厚。
不用一下子就是买来或者搬来一个大部头的书,因为你有可能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大部头的确通常都是经典,但通常也都很厚,你有可能是当时一时冲动买了下来,但拿回来家中,翻了一翻,看着那么厚那么沉,你就觉得心里打怵,然后就将那书束之高阁。
你在这个环节,第一步应该是先找到一本大概率不会出错,且写得比较浅显的书。
所谓大概率不会出错,有人认为就是要看作者和出版社。当然,有时候有名望的作者写的书的确出错的概率会低一些,甚至有可能基本没什么错误,但你仍然要自己翻一翻,看看那个内容甚至是写作手法是否适合你。
比如说有一阵我想了解一下易经,特意选了一个有名望的教授写的书,书名明明写的是“入门”类,但翻开了,发现就是根据易经的六十四尧,每个尧写上了16个字,然后连解释都没有。
我是初学者呀,你说这是“入门”书?
当然了,这种情况还是相对较少的。除了指定的书之外,如果你就是想要读点书来充实自己,或者想了解、掌握某个领域的知识的话,你可以上网查一下该领域的“大牛”自己他们写的那些薄一点的入门级读物,或者在某些网站上找一下该领域的书单。
但是这里仍有几点要注意一下。以国学为例。
1、要有原文。不要光看那种全是作者解读的书。
2、要有对其中某些重点字词的解释,最好是还要有读音,别看完了书,人家一问你,你连字都不认识。
3、要有完整的译文。
4、要有作者的解读。这里的解读,不仅是关于文中的内容和某些典故的来由,更重要的是,要有作者以文中的道理联系现在,在现实生活中的活用。
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就是之前说的,读书的目的,就是要应用。
必须能把其中的道理灵活应用到现实中,哪怕是一本书中的一两个道理,能让你记住,并且在现实中灵活应用,提升你自己,或者给你自己带来了某方面的收益,那么这本书才算没有白读。
而由薄入厚则是指当你读了入门书,对这方面的内容产生兴趣后,再找同领域的书,进行更深入的阅读。
在这个阶段,有人建议,多找几个不同作者的读物,比较着看,以便了解不同的观点。这可称之为横向阅读。
但我的建议是,如果可能的话,如果这个作者还有着进阶版的书的话,你就继续读他进阶版的。这是纵向阅读。
因为他能让你看完了之后感兴趣,还想接着看,就说明他的文笔和内容都还可以,而且你也熟悉了他的逻辑思维。
你从入门级进入到进阶级,有可能有兴趣的话,甚至会达到高阶,这样就会大致了解作者的整个体系内容,而对该领域,有了一定的了解。
相反,如果你刚看了一个作者的入门级读物,然后又去看其他作者的入门级读物,那么你纵使了解了不同的观点,也始终在入门级徘徊。
先纵后横,是我给你的建议。
三、拆书
拆书是对书的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并将其中的道理挑出来,联系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实际,以进行模拟应用的过程。
拆解的对象,不仅是一整本书,也可以是其中某部分章节。
可以拆社科类、历史类、人物传记,甚至是小说。
这里简单讲一下小说类怎么拆。小说类会拆,其他的也都会了。
第一步,选出其中的某个故事,或者某件冲突。
因为小说是由矛盾推动的,所以是由一个个冲突组成的。
第二步,将某个冲突挑出来,捋顺它发展的脉络,例如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甚至是可能会有的反转。
第三步,在整个冲突中各人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作用。尤其是其背后的原因和心理状态。
第四步,总结冲突的结果,胜利一方取胜的原因,失利一方失败的根由,其中的道理都是什么?
第五步,联系自己的实际,如何将得出的道理活用在自己的生活中。
如果同时有几个人,可以组成一个拆书小组,一起读书和拆书,然后进行头脑风暴,甚至是进行角色扮演,每个人除了分析人物在故事中的心理之外,再考虑一下,如果自己仍是这个角色,是否有更好的做法,然后各人面对其中某位或者某几位人物的新做法,重新做出自己的决定,然后再次进行复盘。
四、活化及复习
读完书并拆完书后,自己最好做一个思维导图。在做图的过程中,你读过的内容会再次在你脑海中被记起,被组织到一起,形成一个树状及带各种分支的脉络。内容在你的脑海中将再次活化。它会成为对你日后复习起提纲挈领作用的线索和大纲。
这就是一个把书从厚变薄的过程。
具体的做法大家可以专门找一本讲述思维导图的书看看,很简单,这里不再赘述了。
最后对于一些专业知识类的图书,该怎么读呢?
首要的一点,仍然是要由浅入深,先易后难。
其次,缩短时间,提高效率。你可以在手机的软件商店,下载一个番茄工作法App,很多都是免费的,其本质就是一个定时闹钟,你可以定25分钟或者半小时,因为在这期间,人的注意力是相对集中的,时间过长,注意力就分散了。它会在时间结束时提醒你,让你休息,一般5分钟,然后再开始下个时间段的学习。
再次,定期复习。复习的时候,最好根据你学习时做的思维导图来进行。复习的时间点,利用艾宾浩斯曲线比较好,这是一个让你在每个记忆遗忘点及时进行复习、巩固的方法。根据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来命名,他研究后认为的遗忘点是学习新知识的第二天、一周后、半个月后、一个月后、半年后、一年后,加上当初的第一次学习,正好是7次,一个内容正常情况下,这样就会记住了。
关注我,职场、学习、心理和历史,每天都有干货与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