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自由,白日梦?
不想上班不是一天两天了,可以的话,没人想上班。财务自由,简单地说,就是可以选择不上班。
上班,实属于无奈。上班是一项回报率极低的项目,我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没法干其他事的机会成本,寒窗苦读十几年不停在各种考试中内卷厮杀,受着老板领导气,做着毫无意义的繁杂的工作,得到的就是一份微薄的收入,社会地位、名誉、权势、等等毫无收益。然后面对物价飞涨,各种消费主义的诱惑,成家立业的压力,还有自己一事无成的现实,陷入漫无止境的焦虑,望洋兴叹。
这似乎是个显而易见的傻瓜道理,谁不想找一份钱多事少离家近回报高的工作呢?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上班本身就不具备价值属性,上班所产生的价值是公司是单位的价值,并不是个人的价值。上班是抱团取暖,有些人的价值必须通过团队才能实现,不在谈论范围。不过现在的年轻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吃不下什么大饼了,公司的未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远不及工资和假期来的实在,咱上班就是为了领工资,其他的别来沾边。上班就是个无底洞,不跳出来永远没机会,只能当提线木偶,任人摆布。
财务自由,就意味着被动收入足够覆盖日常生活支出。能带来被动收入的,一种是资产,就是钱生钱;另一种就是作品,能源源不断产生收益的东西,比如音乐,文字等等具有原创属性可以被重复消费的。以上两种,都不是普通人能实现的,因为所需的前提正是普通人所稀缺的,资产和创作最需要的时间。普通人想实现的财务自由,就真的只能成为白日梦吗?
财务自由不上班成立吗?那不是你应该考虑的问题,这是个生活的小目标,希望都没有,还活啥呢。方法就是缺啥补啥,开源节流。
缺啥补啥
缺资产,就要积累,学会储蓄。光存钱,不是资产,相应的要学会“花钱”,把钱花在有回报的地方。这是要学的,学投资,学理财,哪怕是为学习这件事花钱,买书上学,总之一分钱也要问回报。对投资理财不要排斥,这是典型的穷人思维,就攒钱,攒不够的啊。金融市场水确实深,毫无了解凭一股热情盲目入市,你不被割,谁被割。不要相信什么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这是解心宽的话,要是当做生活信条,就笑话了。
缺时间,就要有计划。其实想想,我们也不缺时间,打游戏刷视频泡吧蹦迪的时间,有的是。现在是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原本完整的一块块时间被切碎,经常一天下来发现什么也没干,一月下来啥也没干,碌碌无为。所以时间上一定要有计划,尽量腾出整块的时间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另外就是要规律。做到绝对的生活规律恐怕太难,也太无趣,但应该尽量规律。规律的生活中安排出相应的时间,去做改变的事。减少无用社交,多把时间花在应该做的事情上。
节流
先说节流。要明白一个道理,财务自由不是花钱自由,不上班仅仅是对生活有了选择权,对于财富来说,根本就不值一提。在北京、昆明、县城、乡镇各个层级的生存环境中实现财务自由的条件和难度是不一样的,对生活品质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假如你有花钱自由的梦想,这辈子也就是打工命了。花钱自由是空心的,如果没有自己的事业,把花钱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多少钱都会被挥霍一空,纸醉金迷之后剩下的就只有无尽的空虚。
开源
再说开源,意味着改变。等是等不来的,等发财的机会,等贵人,等中彩票,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抱怨,痛苦,然后再继续重复,毫无改变。没有改变,就是空想。
财务自由和生活的主动权,两者的出现一定不是独立的。也就是说当你对生活获得主动权的时候,你也就有了财务自由的能力。相对应的,当我们生活极其被动,完全被推着往前走,做所有事情都是不得不做的时候,必然难以实现财务自由。
那么,作为普通人,如何拿到这种主动权呢?回想自己逝去的岁月中,主动过几次,拥有选择权的时候有多少,可选的选项中,有没有自己真正想要的,恐怕寥寥无几。不用怨天尤人,顾影自怜,这是最最正常不过的现象,要想得通,认清现实才能去谈改变。主动权从主动开始。
考虑一个问题,假如给你选择的机会,你知道怎么做选择吗?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事实上不是教育,而是一场选拔,这很好,很公平,这让很多输在起跑线的人拥有翻身的机会。在这样的选拔环境下,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是完全被环境和自身忽略掉的,所有人都是竞争对手,都在一条赛道上,不管合不合适喜不喜欢,只要尽力跑到前边就行。在脱离赛道后,我们往往变得茫然,年薪,月薪,公积金,假期就成了新的目标。所以我要说的是,世界很大,要敢于挣脱锁链,走出柏拉图的洞穴,逃离楚门的世界,去看看真实的世界。也就是说,首先需要改变的就是认知,在绚丽的世界中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向其靠近。
与“改变”相矛盾却也极其重要的,是“忍耐”。改变不是空中楼阁,一蹴而就,守正创新,就是在相对的不变中求变,是微小量变积累而来的质变。假如一股脑冲动,工作不要了,什么也不要了,转身就去谈什么理想生活,终究是要粉身碎骨的。人人都有过一段不得已的日子,忍耐下来,寻求改变,这是财务自由的第一要务。
怎么变?改变一定是可持续的,不是心血来潮的突击,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突击做到的,人生不是考试,考前突击不存在的。改变是基于现状才叫改变,凭空变成另外一个人那是魔法。不断地审视自己,不断发现长处,利用优势,规避弱点,改掉不好的习惯等等。不停习惯各种细小的改变,当很多你开始时觉得难以坚持的改变成为习惯,变得察觉不到的时候,你就离发生质变不远了。
知行合一。通过阅读、思考与别人交流不断提高认知,不断认识和掌握这个世界的规律。我们参与社会,是有个视角的,所谓站得高看得远,屁股决定脑袋。试想,一个上市公司的董事所拥有的信息渠道,见闻,是我们普通人能比的吗?我们的视野没有优势,看书学习就是最好的方法。殊途同归,看书就是低保,保证我们认知世界的最低通道。看书当然有选择性,书太多了,良莠不齐,都看看不过来的。不用患得患失,一口吃不成胖子,就看感兴趣的题材,尽量选择评价较高的,不会错,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流水账上。你会发现,好的书籍里总有一些东西是相通的,好像这些作者都拥有同样的特异功能,这就是认知的趋同。看书要看客观,也要看主观,所谓客观就是事实,那些确实存在或存在过的东西,主观就是不同的作者自身的见解。说要独立思考,实际上太难,必须借助一些好的“导师”,这些主观的见解就是你的“导师”。
说再多不干不行的。行动最重要是有所收获,我所说的收获并不是结果,而是行动过程中的收获,经验,感受,反思,这些都是收获,相反,结果恰恰是最不重要的东西。结果是不可控制的,往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可遇而不可求。比昨天好一点,就是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