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迪亚死了,而她的家人还并不知情。
作者开篇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残忍的事实。
随后采用倒叙的手法,两条主线,分别讲述母亲玛丽琳如何从大学生蜕变到相夫教子,女儿莉迪亚如何从童年成长到少女。一步一步,剥丝抽茧,层层剖析,读到尾声,当最后一根稻草压在莉迪亚身上,你便只能扼腕啜泣,你便明白了,拉不住莉迪亚赴死向前的心,留不住那个正值豆蔻的生命。
我觉得最可怕的句子是,“今天哥哥内斯收到了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距离莉迪亚的死亡,还有五个月”。就好比,我是一个知道真相的局外人,我真正懂得他们一家的内部矛盾,可是,我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眼睁睁看着悲剧发生。
妈妈玛丽琳曾是哈佛大学的高材生,追求与众不同,梦想是成为一名医生。一生都在摆脱母亲的束缚,玛丽琳的母亲是家政课老师,觉得女人就应该贤妻良母家庭主妇,对玛丽琳的婚姻极为不满。玛丽琳未完成学业就嫁给了大学老师詹姆斯,从此迫于家庭照顾儿子内斯女儿莉迪亚而放弃梦想。后来母亲的去世刺激她重拾梦想,抛下家庭准备学位考试,正是这段离家的日子给莉迪亚的童年留下阴影,考试前夕发现已经怀上小女儿汉娜,不得已回家,从此将职业梦想寄托在莉迪亚身上。
爸爸詹姆斯是华裔美国人,童年饱受白人的歧视和偏见,朋友寥寥,靠努力读书当上大学教授,惟愿融入身边的圈子,但求平凡无争。面对白人学生玛丽琳的爱慕,或许觉得这是一个摆脱歧视的机会。妻子短暂的离家出走刺激了他的自尊心,虽最终团圆,但将自己的失意归结于肤色种族。女儿莉迪亚继承了妈妈的蓝眼睛,不像他的黑头发棕眼睛。于是鼓励女儿多结交朋友,送女儿参加各种舞会,教她学会说好听的话,将女儿视作融于白人圈的骄傲。虽然疼爱孩子,但詹姆斯并不能真正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他以为不让孩子重复自己的经历就是为他们好。
哥哥内斯,是这个家唯一懂莉迪亚的人。整个中学,只有他们两个黄种人,没有朋友,兄妹俩相伴坐校车玩耍。妈妈离家的日子里,惶恐度过,年龄稍长的内斯将注意力寄托在对宇宙的探索中。妈妈回来后,全家人的爱突然聚焦在妹妹莉迪亚身上,一切以妹妹为中心,妈妈陪妹妹看书,不再给自己做水煮蛋。起初对妹妹有恨意,甚至将她推入水中(马上又拉起来了,这为莉迪亚跳水自杀埋下伏笔),后来理解了妹妹的痛苦,常常在莉迪亚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时,给予她倾听和关心。没有爸爸妈妈的期待和束缚,内斯一心扑在宇宙研究中,并获得哈佛大学offer。想要逃离家庭向往大学的自由,对莉迪亚也渐渐失去了耐心和关爱,最后没能察觉莉迪亚的痛苦和绝望,事后倍感愧疚。
小妹汉娜,家里最小的女儿,常常躲在桌子底下沙发后面,在家人看不到的地方,观察着家里的阴晴变化。因为年纪小,她不知道妈妈曾经离家的事,不明白他们的烦恼。多年来她都是被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忽视的人,但对爱的渴求,让她变得敏锐。虽然无知,但她察觉出生日宴上姐姐脸上的假笑和内心的压抑,她明白邻居杰克对哥哥的爱意并断定杰克不会伤害姐姐,她阻止哥哥和杰克的冲突,她深夜去到姐姐跳水的湖边想读懂姐姐痛苦的内心。这是一个怎样勇敢又让人心疼的女孩儿。小说最后,姐姐去世,哥哥上学之后,是汉娜与妈妈抱头痛哭安慰她入睡,爬到爸爸肩上逗他玩乐,这情景,像极了十年前妈妈刚回来时,莉迪亚充当的角色,承载着家人的欢乐和未来。我倒吸一口凉气,希望我可爱的汉娜,不要担起这份重责。
莉迪亚,前面这么多讲述,这个形象应该已跃然纸上。妈妈离家前,她是快乐的小天使,父母疼,哥哥爱。妈妈离家后,她像失去了生命的依靠,她不明白妈妈为什么抛弃自己,她觉得肯定是自己做错了事让妈妈生气,她许下承诺,只要妈妈回家,她做什么事都愿意。从此,这个承诺便是枷锁,妈妈问你喜欢看这些书吗?她说是的是的;妈妈说不要出去玩要认真学习,她说是的是的;妈妈问你想暑期补课吗?她说是的是的;妈妈问你想成为医生吗?她说是的是的……无数个“是的是的”背后,是因为不敢看到妈妈失望的眼神,是压制自己的情绪和意愿去迎合妈妈。但是,不大聪明的莉迪亚,是真的看不懂学不会那些方程式和化学符,她不想当医生,不想跳舞不想笑,也没有那些虚造出来的朋友。以前还有哥哥理解他,现在哥哥也要去追寻自由,只留她一人在这牢笼中,十六岁的她何以承受得住。还有妈妈批注后要修改的物理题,还有被压在柜子里没及格的生物试卷,还有没考过要重新背的驾驶照理论,爸爸不会替他解围,哥哥不再理她,她累了,让她好好睡一觉吧……
故事讲完了
“父母越是关注你,对你的期望就越高,他们的关心像雪一样不断落到你的身上,最终把你压垮。”
“有一种表面的和谐与平衡,暗藏着矛盾,虽然你看不见,但它们就在下面,已经被抹平了,难以辨认,令人生厌,而且。当你吃的时候,还能尝出来。”
很多对此书的宣传语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就连书的封面也是这句话,可我对这碗鸡汤不想买账。读完小说,我后怕,如果自己死在了青春期。
年轻人的悲伤总是辣么大,我们惊讶叹息于新闻里,因学业、高考、失恋、友谊、亲情关系不顺而跳楼、割腕各种自杀的少男少女们,再戏谑得道一句感谢室友不杀之恩。
漫长的青春岁月里,大概每个人都有难熬的时光吧。13、4岁,那是个什么样的年纪,好像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烦恼,恐惧于太多的东西,年轻的心,脆弱得好似威化饼干,一咬就碎。记得最无助的时候,我在书桌上刻下“恨”字,我一度不想去上学,我时常想有什么方法能跨过这几年直接长大。
长大后,当我能笑着说出往事时,多么想,跨越时空,去抱抱那个校园里孤单的身影,告诉她,别哭别害怕别放弃,18岁之后的你,会越来越美好呢。
莉迪亚,让我也来抱抱你,这个拥抱,能留下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