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末,在清理一些卡券、网站积分的过程中,因为忘记密码,常常被问到一个问题,你读过的第一本书是?我的答案几乎只有一个《平凡的世界》。其实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本书都不是我读过的第一本书,但的的确确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本书。
记得我顺利升到初中,走出村子之后最大的愿望有两个:第一,有一辆除了铃铛响,其他都不响的自行车;此外就是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平凡的世界》,想啥时候读就啥时候读。
这本书不同的时期读,有不同的感受。现在读,它让我想起很多故人旧事。他们曾经是我身边读书最多的人,所谓的最多,那个时期也就是高中毕业。
尽管如今各自的生活境遇有很大不同,但他们的人生都有高考落榜的经历,此外,就是他们曾在不同的时期与我有过这样那样的交集。漫漫冬夜,一杯热茶,写下他们的故事,表达我的思念和敬意。
【一】
据说他是我们村最早的高中生,因为年龄差距较大,他的故事我不甚了解。只记得他们家住在村子的西北角,大门之外是村子中最大的一片树林,林子之外是隔开黄河支流与我们村子的一道不见首尾的高高河堤,上面长满了护堤的白蜡条。河堤与树林之间是大片的田地。
他们家院子后面有一个占地大概2~3亩的杏林,农历早春3~4月间开满了漂亮的杏花,是村子中一道极为漂亮的风景。那时候,我还没有读小学,整天和一帮年龄相仿的孩子在村子里闲逛,但是对于这个杏林,无论是花开满园还是硕果满枝,我们都畏而远之。原因是据说因为高考落榜的他精神出了问题。是不是真的如此,直到我升学离开村子,都没有搞清楚。
我们家有一片种满槐树的林子就在他们家门前的树林中。槐花开时跟着大人去摘槐花,槐叶落时跟着大人去扫槐叶,时不时能够看见他,只记得他见人很少说话。
他好像是村子里第一个买农用三轮做贩卖花生生意的人。老家是花生的主产区,一年四季有与花生相关的生意可做。他们家也是村子中第一个建楼房的人,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其实不是真正的楼房,只是在平房屋顶的一角起了一个高高的阁楼,阁楼上有个不大的窗户,越过树林,对着远处的河堤。
他似乎一直没有结婚,那时候常常有被老家人称为“南乡女子”的来历不明的中年女人,或主动或被动的被人介绍到老家一带,给各个村子年龄相仿的因为种种原因而单身的男子做老婆。因为来历不明,这样的夫妻一般等到孩子出生才会通过一顿酒席搞定与婚姻相关的各种手续。很多人靠此解决了终身大事子嗣问题,但是他是一个例外。
读小学之后,每次到林子里去或者经过他们家门口,我都对那个阁楼上的窗户充满了好奇,我常常在想,站在那扇窗户后面越过高高的树梢能够看到什么?一定能够看到村子里的人都看不到的世界吧。
我也常常的想,夜晚来临,阁楼中亮起灯光读一本书一定会是一件很惬意的事。甚至在杏花满园的时候会觉得,杏园里一定会有蒲松龄笔下善良的女子出现,要不然为什么他的主人与村子里其他人都不一样呢?
直到我慢慢的对这些问题失去兴趣。他还在和他年迈的父亲一起,开着农用三轮沉默的穿梭在十里八乡,四季不断做着花生的生意,屏蔽着别人的眼光,在自己的世界里安静的过着自己的日子。
【二】
他是他的邻居。年龄比他小,在几次高考失利直到最终考取大学离开村子期间,曾经做过一段我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在做我老师期间,他住在家人为他将要结婚的哥哥在村子南边靠近小学的地方盖的三间新房里。
放学之后,有时候我会去他那借书,他有各种各样的书,包括他的初中和高中语文课本。印象最深的就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那是一本被主人做了很多标记,但是依旧很整洁的书。他在我的印象中一直都很安静,白白净净,瘦瘦高高,有一双手指细长的手。他的形象极为符合乡村老人对于书生的印象,据他母亲(一位个子不高,衣着一直很干净,没有什么文化的农村妇女)讲,曾有算命先生给他算过命,他将来是要富贵的。
诚如算命先生所言,在我小学将近毕业的时候他考取了泰山脚下的一所培养税务干部的学校,走出了村子。大概两年之后,通过村子里一位颇有神通的我的本家,进入了税务系统。
大概3~4年前回老家过春节,在村子里的一个酒局上遇见了他。彼时,他已经是老家一个乡镇税务所的所长。身体明显的发福,裤带上挂着明晃晃的车钥匙,言谈之中多是牌场和官场,记忆中当年的书生形象已经荡然无存。那次酒局上虽然互留了联系方式,但是基本没有联系。
之后想起他,让我常常想起大学毕业时,学院院长在我们毕业手册扉页上写的,摘自小说家村上春树的那句话:“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走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三】
他是我的高中语文老师。一个外表高高大大但情感细腻的男人。高中毕业之后没有升入如愿的大学,就一个人跑去建筑工地做苦力。用他的话说一方面是从肉体上惩罚自己,同时也为自己在脱离关系相对单纯的学校之后,寻找一种融入社会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
这种状态大概持续了两年。两年里,他说他做出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决定,找一个文化不高但善良的女子结婚,重新拾起课本。经过一年苦读,最终实现了自己当初的愿望,进入了省内比较有名的一所师范大学。
四年之后回到老家的县城,靠自己的努力在当时在县里以高中文科教育见长的一所中学,谋得一个语文老师的职位。之后大概四年,依靠扎实的专业功底,进入学校除校领导之外收入最高的高中部,担任毕业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
我读高中时,以他的收入,买辆国产品牌的汽车不是什么问题,但是我的高中记忆中,他一直都骑着一辆堪称古董的、车把呈羊角状的大金鹿自行车。
这种车子车架很结实,在农村是很多走街串巷收购收杂货的小贩的最爱。刹车也很简单,除了车把上的前刹之外,将铰链的轮盘倒转即可在瞬间实现后刹。缺点是因为铰链轮盘不能倒转灵活性较差,外加弯曲的车把不太美观,年轻人和孩子都不愿意使用。
这辆车子在当年高中部老师们的摩托车阵列中与为数不多的小轿车一样扎眼。每天骑着这个自行车上下班,接送当时就在我们学校隔壁读小学的女儿上下学,雷打不动,四季如此。
同样扎眼的还有老师的装束,他的衣服颜色单调的如同古板的教务处主任。同班的女生曾经留意过他的衣服,一年四季所有衣服的颜色加起来绝对超不过四种,冬天基本是蓝、黑;其他季节,基本是蓝、白。
我们都觉得他抠、有皮鞋情节。因为他用于鞭策我们的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想一年四季穿皮鞋吗?那么,就通过自己的本事考上大学。
但是他并不古板,他不顾年级部副主任的极力反对,支持我们毕业班办了全校第一个广播电台,每天早上广播10钟,内容自选。他带着我们办了我高中记忆里印象最深的一个元旦联欢会。
毕业之前的最后一节课,他说我知道我给大家的印象是抠。我现在节约每一分钱都是为了将来送女儿去更好的地方读书;我一年到头接送她上下学,是为了将来她离开我们去更远的地方读书时,她还记得爸爸的怀抱和背影,就如同你们的父母一样。
不久之前,我看到一则汽车广告。开公交车的父亲,每天让女儿坐着自己的公交上下学,去学琴。温暖的镜头让我想起很多年之前,无论风雨、坚持用自行车接送女儿上下学的他。按照年龄推算,女儿应该是出国读书的年纪了。
祝福他,祝福那个幸福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