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第一次接触C语言是在读大学本科的时候。
当时,是在学校中心机房的中型机上机。因为是一台服务器带几十套终端,所以感觉上速度比不过微机。拿到教材和上机指导资料后,买到机时票,就按预约的时间去机房上机。
那时候,大、中型机都使用字符界面。服务器管理员给分配用户名和口令,然后才能在机房终端上登录,通过系统审核后,才能在登录时使用的终端上进行操作。
记得,当时上机第一课的任务是调试一个名为“你好,世界!”的经典例程。我们学校的服务器是非常先进的,提供的是全屏幕编辑服务。当时,大部分服务器提供的都是行编辑服务,这是后来我才知道的。
第一次在中心机房上机,内心诚惶诚恐。非常仔细地按照教材、一点不差的输入了程序代码后,编译却没能通过。找课代表问,毫无帮助,老师让我们、听从机房工作人员管理,所以没有来。于是,在机房折腾了一个下午,就是没有调试成这个经典例程。够无助的了吧。所以,我当时就明白了:软件系统是非常莫名其妙的,如果不能保证代码正确性,根本不用谈其他的。
现在,我每次写代码的时候都非常仔细,所以编译、调试都很顺利。当然,到现在我还没有参加过混乱的C讨论。当初的程序员为了节省一个字节的存储空间,搞出了许多不规范的语法。现在没有这个需要了,就不搞混乱的C年会了。于是,C语言也就不那么高深了。但是据说,在A厂商软件上编译、运行通过的代码,在B厂商软件上就是不能用的情况仍然很常见。这就是C语言,一方面饱受赞誉,另一方面仍有很多困惑。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