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 天英笑
鲁迅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当时他写下这段话的背景是:“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现实中“每个人都像一座孤岛”,因为内心并不相通。无论你对另外一个人有多熟悉,我们都永远无法进入他的全部内心世界,无法真正理解另外一个人,除非你是《大话西游》的紫霞仙子,才能直接去问至尊宝的心脏。
当然还有一个了解其他人内心世界的办法,就是通过文字,特别是小说。现代小说进入角色的心里,让读者作为参与者与作者共同完成小说建构。
在创作中,“视角”是一个基础重要概念,影响叙述方方面面,·影响最深的是心理描写。
在虚拟的文学或者文字世界里,作者或者叙述者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身份也就是“视角”,你可以是上帝,可以是别人,可以是自己。
我们写作文章或者小说的时候,一般来说会有四种选择。全知视角、客观视角、有限的第三人称视角、第一人称视角。
有的作者是一以贯之地应用一种视角,也有的作者会结合使用。比如金庸小说所有的视角都会被灵活地运用和展现。
第一种是全知视角(上帝视角)。作者是全知者,他能对故事中的每个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活动进行描写,知道每个人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还可以插入带有褒贬的评论,一般童话和寓言中用得比较多。
金庸小说中,上帝视角往往是神来之笔,提供补充一些观众不知道的信息,并带一点评论色彩。比如郭靖与黄蓉第一次相遇,金庸用一段上帝视角解读了为什么郭靖和黄蓉一见就十分投缘。
郭靖一生长于沙漠,虽与拖雷、华筝两个小友交好,但铁木真爱惜幼子,拖雷常跟在父亲身边,少有空闲与他游玩。华筝则脾气极大,郭靖又不肯处处迁就顺让,尽管常在一起玩耍,却动不动便要吵架,虽然一会儿便言归于好,总是不甚相投,此时和这少年边吃边谈,不知如何,竟是感到了生平未有之喜。他本来口齿笨拙,不善言辞,通常总是给别人问到,才不得不答上几句,韩小莹常笑他颇有南希仁惜言如金之风,是四师父的入室子弟,可是这时竟说得滔滔不绝,把自己诸般蠢举傻事,除了学武及与铁木真有关的之外,竟一古脑儿的都说了出来,说到忘形之处,一把握住了少年的左手。 ——金庸《射雕英雄传》
这些信息在前面的剧情中只是闪过却没有详细提及过,但金庸的在叙事时就开了"天眼",知道所有人在想什么。
第二种是客观视角。也叫第三人称视角,冷漠的旁观者,信息有限但更接近真实现实情况。现代派小说中常用。
在金庸小说中,一般在客观介绍背景或者环境的时候,不用表现太多心理活动,给人带来一种真实感,比如《射雕英雄传》的开场。
钱塘江浩浩江水,日日夜夜无穷无休的从临安牛家村边绕过,东流入海。江畔一排数十株乌柏树,叶子似火烧般红,正是八月天时。村前村后的野草刚起始变黄,一抹斜阳映照之下,更增了几分萧索。两株大松树下围着一堆村民,男男女女和十几个小孩,正自聚精会神的听着一个瘦削的老者说话。那说话人五十来岁年纪,一件青布长袍早洗得褪成了蓝灰色。
第三种有限的第三人称视角。“视角人物”或“焦点人物”,可以直接描写心理活动,信息展露程度位于前两者之间,手法多样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