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节,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首次举办了灯会。各色各异琉璃瓦在灯光的照射下,故宫显得更加灯火绚烂。
其实早在94年前的1925年,神秘的皇家殿宇便曾向百姓敞开过,当时,北京城内人声鼎沸、万人空巷,游人多到挤断了栏杆。而今天,进宫看展已是寻常,昔日遥不可及的皇家大内向人们开放的范围越来越广。从官博上的御猫到年节期间宫廷内悬挂的彩灯,故宫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来客,折射出了时代的更新与进步。此次的 “上元之夜 ”,官博上数十万人的点赞转发,万人同抢一张门票,无疑是故宫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次元宵灯会盛况此番,在收获的赞美的同时也有不少质疑:有人认为故宫的人都是专注在搞文史学、文物学的,玩转不了这些灯光;有人快语,本是想在故宫找一种回顾历史的情怀,却看了一出不明所以的灯光演出;还有人质疑,灯光表演并不符合绿色节能、科学利用的原则。
群众的苛责有时也是一种更深切的期盼。故宫作为北京城的标志性建筑,作为中国中华文化的代表性标志,承载着人们更多的期待。一说到灯会,不少人想到的是回到古时候,仰头能望见点缀着夜色的许愿灯,城楼上典雅神秘的宫灯,街巷里人声鼎沸的热闹。所以,此次追溯批判之源实是对如何将流行元素与传统文化和谐融合的探究,让文化的魅力得以发扬的思考。
中国文化走过悠悠五千年的漫长岁月,留下了丰富的内蕴。在创新中,传统与现代该如何把握,明显不是一家面临的问题。只有保持着一颗对待大众诚意之心,不断追求与时俱进和创新,才可能让大众时刻感受着不一样的文化之美,传统之魅。就像《花木兰》电影、《功夫熊猫》系列电影、《新贵妃醉酒》、《说唱脸谱》等各具特色的现代与古典的结合。我们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敢于创新的故宫会在文化传承上去其糟粕、推陈出新,打造故宫的文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