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后花了四个多月的时间,看完了《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和《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军师联盟》共42集,《虎啸龙吟》共44集,两部共86集,每集45分钟左右。看完所有剧集,不得不感叹一句:这是我迄今为止看过的最棒的古装电视剧。无论从情节设计还是演员演技,都是令我叹为观止的。时间跨越五十多年,纵横捭阖几代君王,称得上是鸿篇巨制,人物刻画入木三分,栩栩如生,故事情节精巧紧凑,跌宕起伏。这部剧,见历史,看人心,察人情,小世界,却含着大天下。
论情。
这部剧中的情,是丰富的。君臣之情,如曹操和荀彧,曹丕和司马懿。世上的有一些情是随着历史的产生而存在,随着历史的消逝而灭亡。比如君臣之情。古代的伦理纲常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君臣之礼。臣子忠诚于君王,不得有僭越之心,君王礼贤下士,人尽其才。曹操和荀彧,曹丕和司马懿,他们由朋友变成君臣,身份的转变在他们之间筑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会竭心尽力效忠于你,但是我亦会怕你,我们不再如以前那般随意,我自会惮你三分,我也会防你三分。所谓高处不胜寒,身居天下最高位,那必然要承受的是最大的孤独。荀彧是两难的,一方面因志向相投,立志共同奉养汉室,于是追随曹操多年,朋友情深,必定竭尽心力为其谋划,但另一方面,身为忠心不二的汉臣,倾尽全力在曹氏和汉室之间权衡。而面对曹操一步步走向更高的权力之位,司空、丞相、魏公、大王,仅一步之遥,荀彧大抵是不愿看到这一幕的。于是,看到曹操送来的空食盒,荀彧对一切已经了然于胸,道不同,则不相为谋。司马懿一路披荆斩棘扶保曹丕即位,虽也是为了保全全家,但也做到了对曹丕忠心耿耿。二人相知、相交,但在曹丕即位后两人的关系还是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此君臣之别,永远地横亘在二人中间。真心尤在。曹丕弥留之际,看到那个白衣书生向自己走来,何尝不是心心念念想要再见司马懿一面,何尝不是在追忆二人曾经的美好时光,那时,司马懿还是一介书生,曹丕也还只是五官中郎将,一切都还很真,一切都还没变。若说曹丕最后的真心给了谁,一个是郭照,另一个则当是司马懿。
朋友之情,仍如曹操和荀彧,曹丕和司马懿。剧中的朋友之情更多的是建立在相同的志趣之上,这同我们当今的朋友之交类似,可那时的志趣仿佛承担了更多,比如家国情怀、百姓民生、宫廷争斗,历史总是会对其赋予更多的意义。曹操和荀彧的友谊建立在相同的初心之上,即匡扶汉室,永为汉臣,虽然最后二人已经貌合神离,但这却成为了荀彧辅佐曹操多年而曹操信任荀彧的根源所在。曹丕和司马懿的情况则稍有不同,司马懿出于保全家人安全,而曹丕则想借司马懿之才智继承大统,一统天下。在这场征途之中,二人逐渐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虽然这份友谊架着两人无法逾越的身份的鸿沟,略微微妙,但正是这份微妙,让我们看到人心的复杂和隐藏在这复杂之后的难能可贵。
亲人之情,如司马一家。不得不说,看完这部剧让我颇为感慨的是,小孩的成长环境对其性格塑造的影响之大,甚至会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人生走向。先说曹丕,在内心深处,曹丕其实一直都是一个孩子,一个缺乏父爱、渴望被父亲认可的孩子。虽然是嫡长子,名正言顺的王位继承人,但父亲曹操并不喜欢他,更喜欢小儿子曹植,大底是因为曹植才华横溢,与自己更为相似。为了培育曹植,不惜看到兄弟二人明争暗斗。曹丕在这场权力争斗中一次次受伤,非为权谋所伤,而是为父亲所伤,好像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得不到父亲的认可。曹植在这场争斗中败北,事实上也证明他并不适合成为君王,不过是曹操的一厢情愿而已。而曹丕的才干最后其实也得到了曹操的肯定,王位交给了曹丕,论志向权谋,其实曹丕显然更像曹操。但是从小父爱的缺失,终至胸中苦闷的郁结,还是让他不幸英年早逝。历史仿佛惊人地重演,这一幕又发生在了曹丕的儿子曹叡身上。甄宓因为曹植的缘故不讨曹丕喜爱,并且两人因为政治斗争而结合,不过是这场斗争的棋子,缺乏感情基础。甄宓不受待见,她的儿子曹叡自然也得不到宠爱。曹叡更惨,不仅从小缺少父爱,还目睹自己最爱的母亲惨死在自己面前,为了活下去,还不得不对别的女人叩首叫娘,而这个娘还直接导致了自己娘亲的失宠。仇恨的种子早已经在曹丕心里生根发芽,以致后来一而再再而三要致郭照于死地。虽然让人可恨,但也觉得可怜。所谓万事万物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他这样做的理由确实也让人觉得惋惜。可是从小在心中种下的恨太深,如何能够撼动得了。当曹丕着其母亲生前穿过的红装,躺在镜子前,看着镜子前的自己,就好像看见母亲了一样,他那缓缓流下的眼泪又让人不由地疼惜。曹叡其实也还是个孩子,不过他比他父亲曹丕更惨,不仅得不到父爱,也失去了母爱,但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多年怨愤郁结心中,以至正当盛年,却撒手人寰。反观司马一家,那就成了鲜明的对比。妻贤子孝,和乐融融,司马懿为救父亲,不惜出仕,来到朝堂这个风云诡谲的地方,并且陷入太子之争,之后为了保全家人,更是多次出生入死,力挽狂澜,司马孚为了帮助二哥司马懿,为家庭出一份力,也甘愿入朝为官。司马师和司马昭二人兄弟情深自不必不说,司马懿和张春华夫妻情深自然也不必说,就算是后来嫁入司马家的柏灵筠,也最终和一家人相处融洽。家族和亲情的力量,总能激发一个人越来越大的潜能,司马懿即是最好的代表。反之,家庭的不幸,则有可能导致罪恶的深渊,最后不仅吞噬身边人的生命,也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爱人之情,如司马孚对郭照,郭照对曹丕,汲布对张春华。爱情是那么绚烂,可是又是那样易于枯萎。爱情,还有很多的一厢情愿和身不由己。如司马孚痴情男儿,一生钟情于郭照,而郭照芳心却早已许给曹丕。但他没有放弃,这一生,他都在用他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自己的心上人。当郭照被关进大理寺监狱,他就在牢门外坐着,他就想那样陪着她,虽然救不了她,但是这样陪着她,或许她就不会害怕,仅仅是这样,就够了。郭照和曹丕算地是两情相悦,两人最终结合在一起,而曹丕还将郭照立为皇后,成为这个朝代唯一一个能与他并肩而坐的女人。另一个痴情男儿,就是汲布。汲布也是为了心上人张春华一直在默默守护着,虽然从来没有表明过心迹,但是却在用行动为之付出。后来汲布为司马懿培养死士估计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张春华的缘故,为了春华的幸福,所以要保全春华的丈夫甚至她一家的安全。历史激荡,真相总是残酷的,苍凉而温暖的爱情更加令人动容。
论志。
曹操、刘备、曹丕是一统天下的志,杨修、钟会是一展才华的志。相对于现代人的志,历史人物的志仿佛丰富了很多,难怪为何要读史,以史为鉴,看见那个曾经丰富的自己。曹操亲见汉室羸弱,于是自己励精图治,一步步变大变强,想要统一天下,结束战乱。但在这个过程中,我想曹操是两难的,一方面汉室衰弱,取而代之其实不是难事,但另一方面,奈何人言可畏,又怕被后世口诛笔伐,因此迟迟不敢有所行动。但其统一天下的志向没变,这一点是令人敬佩的。刘备的志向是兴复汉室,克复中原。或许刘备也是一心想要一统天下,统领中原,但是得找一个令人信服且让人能死心塌地追随他的旗号,所以变成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就这一点,我想曹操更加坦率。曹丕继承王位,最后称帝,当然也就继承了父亲的遗志,而这志向里面其实含着家族的荣耀:我必须守住老祖宗打下来的江山,可不能把这江山毁在了自己的手里。一袭白衣,风度翩翩,那是杨修和钟会留给我最美好的印象,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大都一心想要进入朝堂,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建立功业,流芳百世,如杨修,如钟会等。杨修才高八斗,但却自恃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最后憾然离世。钟会,那个意气风发的书生形象曾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最后那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杀人不眨眼的钟会却让我感到惊恐进而不由得叹息。初心难保,在这凶险的人世,不知有多少人迷失了心智,离开的终难以找到回来的路。
论心。
此心,乃人心的心。我想看看司马懿的心。依依东望,望的是什么。最初,依依东望,望的就是“毕其一生的抱负、荣耀和最大的成就”,然后,年轻的司马懿望着老年的司马懿,“依依东望,望的不是成就,而是毕其一生,是时间”,望是一生,是时间,那就是活着,只要活着。当年杨修被斩首前,最后对司马懿说了一番话,“你我最大的区别在于你能忍而我不能,我在那边等着你,若你能忍到最后,过来告诉我,那时走与此时走,有什么分别”,杨修才华过人,却恃才傲物,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司马懿若当时攻入城内杀掉诸葛亮,赢得了万世功名,但是随后便会被宗亲杀掉,功名换来了,却会失去自己甚至全家的性命,那和杨修有何区别。他明白,活着才是王道。最后,依依东望,望的是人心。这个人心,不仅是周围人的心,要猜透周围人的心,并且因势利导之,并未自己所用。这个人心,更重要的是懂得自己的心,并且顺从自己的心而行动并活着,这才是人最应当期盼的,是司马懿最期待的。不再是别人的手中刀,而是自己的执剑人,这,才是毕其一生,司马懿所追求的。而幸运的是,司马懿最终做到了。高平陵之变,他变成了执剑人,利剑出鞘,向天一挥,曾经不在,此刻,一切归一与他司马仲达。最后的他,终于不用再苟延残喘,不用再做别人手中的棋子和利剑,他成了自己的棋手和执剑人,而天下都在他的手中。
一部剧,看历史变迁,宦海浮沉,看人生百态,世态炎凉。不管是正史、野史,诗歌、小说,亦或是电影、电视,这世上,总有一些人在思考着,并且将其记录下来,呈现出来,并描绘给众人看。或带来视听的享受,或引起情感的相通,或给人以启发。人在思考,历史前进的脚步就不会停下。而在前进的过程中,我们一步步地摸索和试探,最终,见人,见己,见天下。
这部剧,给我的感受太多,聊写几句,以做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