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地官》中:“泽草所生,种之芒种。”意思是说,只要能长草的水田,都可以种麦子或者稻子。当然,这句话中,是读作芒种(zhǒng),芒种泛指长着芒刺的各种谷物。
那么,芒种节气是什么意思呢?
元代吴澄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从主要粮食作物来看,是:有芒的麦子该收了,有芒的稻子该种了。所以芒种时节是“亦稼亦穑(sè)”,又得收,又要种。谚语说:“杏子黄,麦上场,栽秧割麦两头忙。”所以芒种,也经常被人写成“忙种”。虽说是收和种两头忙,但芒种节气的名称本义,重点是种,节气名称更侧重于前瞻性地提示人们赶紧种,千万别错过天时。
谚语说:“芒种后见面”,不是说咱们芒种之后见一面,而是芒种之后收完了麦子,打完了麦子,我们就可以见到新面,吃到新面了。所以到了芒种,人们终于熬过了青黄不接的时段,虽然忙,但是心里踏实了。
唐太宗诗云:“和风吹绿野,梅雨洒芳田。”我觉得可以作为芒种节气的主题诗。
此时的江南虽然已经进入夏天了,但人们经常感觉过的是假的夏天。按照宋代范成大的说法,是“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知夏深”。因为老在下雨,所以都不知道春天什么时候走了。等到天晴了,才忽然发现,恍然已是盛夏。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梅雨。
梅雨,是冷暖气团之间战略相持的产物,因发生在梅子黄熟的时节,所以名曰梅雨。
自古以来有很多物候与气候“二合一”的词汇,例如梅雨、桃花水、麦秀寒、裂叶风等等,而梅雨是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