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国人,很有才能,却永远在工作单位得不到提升。可以说,怯场,或者不敢表达自己,是中国人(包括亚洲其他国家的人)的通病,也是事业成功的最大障碍之一。
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会有如此多的人怯场?
是先天的民族特点?
还是文化环境对个人的影响?
根据心理学的定义,怯场,是对公共演讲的恐惧。它是众多的心理恐惧症(焦虑症)之一。其症状简单地讲主要有三点:
1、 在要演讲之前(甚至在想象要演讲之前)的极度焦虑和恐慌;
2、采取各种手段回避遭遇集体注意力的场合;
3、在演讲职前出现具体的生理反应:如出汗,心跳加快,肠胃不适,等等。
轻微的怯场非常普遍,比如在演讲之前感到紧张情绪,但在做好充分准备之后能应付自如的,或者在说了几句话以后就能控制住自己的紧张情绪的,应该属于正常范围,谈不上恐惧症。这样轻度的心理反映,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就会自然消除。而本文所说的,是那种非常严重的,在有了丰富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之后仍然没有被克服的心理障碍。
怯场的人大多都是完美主义者
怯场性格的最早迹象出现在儿童期,而其形成是在青春期。成因当然是多种的。出了先天因素以外,后天的因素也是多种。很多情况是个别的,或者多次的导致心理创伤的经历。比如被同学同伴嘲笑过,觉得难堪,于是从此开始回避当中说话,久而久之久不再有勇气当众说话。
另外,心理学家们发现,怯场的人大多都是完美主义者。这些完美主义者往往都有高标准高要求的父母。这些人因为有一定要做的完美,否则就一钱不值的心态,所以上台后心理压力就特别的大。这一点很符合我们中国人的情况。家庭中中国父母一般都对自己的孩子采取高压。学校里,中国试教育也一向推崇“不鸣则以,一鸣惊人”的行为,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从不敢发言。当然,每个怯场者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独特原因,但我个人认为,造成中国人普遍怯场的,是中国社会从家庭到学校的普遍压制个人表现的社会现实。
怯场的人的最大的特点
就是不敢成为自己。
其实,很多怯场的人非常聪明,“会上”不说,“会下”说得头头是道。要是在“会上”他们能像他们在“会下”“雄辩”的那个样子,一切问题都没有了。可是,一到了“会上”,他们就觉得一定要成为一个什么样子 --- 明星,名家的样子 --- 大脑所专注的,就从演讲的内容转到了自己的表现上去,担忧自己的一举一动是否得体,担忧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一举一动,从而无法流畅地表述该表述的内容。由此可见,阻碍他们成为自己的,就是一种不自信的心理状态:认为自己要是呈现自己的本来面目,一定是非常不能被人接受的。这,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不幸地是事实。即:社会整体不接受个体的特殊性。
怯场,其实只是个表面现象,这个现实真正导致的,是个体内在自信的全面丧失。从怯场者不敢成为自己这一点来看,自信的缺失,或者说自悲,是怯场者的最大心理原因。我们很多中国人认为,一个人之所以自信,是因为他/她的一些能为别人首肯的特征:地位、学识、才能、容貌、种族等等。当自己拥有这些属性时,他们就显得很自信,而失去这些属性之后,自信也就随之而去。其实,这样的自信是表面的,也是虚假的。
真正的自信,
是建立在自爱上面。
自爱,
就是对自己无条件的接受:
不管自己是什么地位,
不管自己的相貌如何,
才能如何,
都能接受自己,
并爱自己。
有了充分的自爱,人不会太在乎别人如何评价,心灵才有此得到自由,人生才开始真正潇洒起来。
自爱的形成
和儿童期的培养关系最大
对自我的认识,一开始就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如果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缺乏爱,孩子是会有感应的。
如果把人生比作建筑,父母的爱就是基础。这个爱,决不是所谓的良好的教育、优裕的经济条件,而是一种对孩子生命的充分肯定。外国的父母一般不会因为孩子的成绩不好而训斥他们,只要他们尽了自己的努力。因为他们一般都懂得一个基本的人生道理:无论孩子的智力如何,他们都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值得尊重的奇迹。而中国的父母,一般都要给自己的孩子施压,生怕他们不如别人,看不到自己孩子的独特的个性,从而让孩子感到自己不是个“东西”。这样的结果,孩子的自卑感就会与日俱增,再加上社会的影响,渐渐形成各种社交障碍症,导致心理的极度不健康。
当然,一个建筑如果基础不好,就可能要彻底倒塌,而人,却有比建筑优越的特点:可塑性。怯场,从众多的心理学研究和试验结果来看,是能改变的。
如何帮助患者克服焦虑症,从而完全地享受人生,是现代健康心理学家们的主要任务。另一方面,由于怯场者的自卑感是在儿童期就形成的,要改变它当然也不是容易的事。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目前,认知心理学走在前列,对焦虑症的诊断和治疗作了很多有效的努力。这些心理学家们很多自己都曾经是焦虑症患者,所以对其认识更深刻,治疗的手段更有效。
对已经有了焦虑症的人来说,积极寻找职业帮助,或者自己积极地阅读有关书籍,都能或多或少地改变自己,从新让生活变得美好。而本文更想要表达的,是想提醒现在的家长们:对我们已有的传统价值观念---如孝文化等等---不能不加思考地“继承”。在对儿童的教育上,多多地吸取西方科学,尤其是儿童心理学,对下一代的幸福至关重要。
在和西方人比较之后,我认为中国人,或者东方人缺乏的,不是技术,学位,金钱,而是自爱,自尊。所以,在中国已经不缺高楼大厦,很多人已经不再缺金钱之际,如何在这片从来不给予个体价值和尊严的土地上,树立个人的自爱和自信,将是重建中国人形象的最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