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风险?风险就是未来结果不确定的程度。既表现为收益的不确定性也同时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甚至是二者综合变化相互影响的不确定性。我们常说的控制风险往往是是指要提前算计好可能的收益和可能的损失,尽量多占便宜少吃亏,尽可能避免占小便宜吃大亏。【写在笔记前面】
许多人在谈到风险意识的时候,往往只是局限在讨论金融或自己投资的时候,而对于生活中的其他一些事情却缺乏风险意识。比如常有人利用旅游或者出差的机会,出于省钱的目的大量买一些相对便宜的货物带回去。其实这样做往往是收益不大,风险不小,常常得不偿失。看起来没有风险,却至少有行李丢失的风险、被海关查到补缴税款的风险和东西不合适退货的风险。根据美国统计的数字,各航空公司行李丢失率为0.3%-1%,每年损坏和丢失的行李总数大概是200万件,比例和数量都不少。国外购买的货品,表面上看省了20%的支出,但五件货里只要有一件不合适,损失就会大于节约的开支。如此高的风险,还有众多的人热衷于海淘带货,说明相当多的人没有风险意识。而在没有风险意识和具有风险意识的前提下,人们做事情的策略完全不同。大部分人做事情前只考虑收益,完全忽视风险,因此他们会简单地采用利益最大化的策略,这样的人常常得不到最好的结果;而有风险意识的人,做决定时就会稳妥得多,得到的结果也会好很多。
中国的银行理财产品,许多背后是债券和保单,往往风险很大,不值得购买。在发达国家,几乎每一种债券都有评级,从AAA到C以下(也称为垃圾债券)有许多种,评级的目的其实是告诉你有多大的风险。比如AAA的default的风险小于千分之一,AA的赖账风险小于0.2%,而垃圾债券赖账的风险就高达26%了。当然评级越差的债券要付的利息越高。因此买债券时,不仅要看它们的回报,更要看它们的风险。年化6%的理财产品,未必比复利3%的国库券更值得投资。中国买理财产品的人,从来不告诉你具体的风险,买理财的人也没有多少金融知识,只好听卖债券的人忽悠。
不仅投资如此,生活中任何事情都有风险,如果实现有风险意识,我们就会采采用完全不同的做事策略。比如我们开车,如果被红绿灯拦住,肯定不是很舒服,因此许多人要抢最后的0.1秒,希望成为最后一个通过路口的人,而不是第一个被红灯拦下来的人。如果我们有风险意识,可能就不会去抢这0.1秒,而是老老实实在路口停下来。当然,很多人即使能约束自己做到这一点,心里还是会不舒服,还是着急。因此,大多数人在灯变绿时,会马上加速冲出去。从交通法规来说,这么做没什么错,而且是合理合法的。但是根据美国交通事故的统计结果,这种行为的危险性比闯红灯还高。因为如果我们在红灯变绿的一瞬间闯出,和我们垂直方向的不免有人会抢那最后0.1秒,他们会在黄灯的时候猛然加速。这是我们的车子已经来到路口当中,很可能就被那些垂直方向闯红灯的车辆拦腰撞上。
在美国的驾校,教官们都要教学员们“防御性”驾驶。这是说,不是你自己遵守交通法规就安全了,而是要防范我们周围的司机因为磕了药而犯神经病,或者因为喝了酒而无法控制车辆,抑或是因为其他原因而不遵守交通法规,那些违规的人很可能会撞我们。虽然对方会负全责,但被撞伤残,吃亏的还是我们自己。如果一个人开车的策略是防御性驾驶,他开车的方式就和忽视他人风险的司机完全不同。比如:当路口交通指示灯变绿时,他不会马上冲出去,而是要确认垂直方向没有闯红灯的;看到行为古怪的司机要躲远一点。事实上,世界上任何国家,很少出事故的司机不仅是自己遵守交通法规,而且都是具有风险意识,防御性驾驶的人。
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在20多年前的几届冬奥会上,中国女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总是被韩国运动员恶意撞到,从而失去夺冠的机会。中国速滑队理应汲取教训,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在比赛时必须假定对方会犯规,然后在这样的前提下去争取好成绩。但遗憾的是,中国速滑队连续三届冬奥会吃亏。所幸最后她们终于懂得了防范韩国队恶意犯规的风险,学会了在比赛中保护自己。
在开始投资之路之前,首先要树立风险意识。任何好的投资都要建立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之上。 如果我们有好的风险意识,就会采用完全不同的做事策略,这样,我们的成功率就会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