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大家一直热议,但一直又不太明白的潮流玩具到底是个啥?
看不懂风格?
如果要说如今模玩界的宠儿是谁,那既富有设计感,又具有观赏性和时尚感的“潮流玩具”毫无疑问是最有竞争力的选手之一。
好的潮流玩具的确很有设计感
潮流玩具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泛的概念,不能统一的归类:有些人会告诉你,搪胶娃娃就是潮玩,有些人则会说兵人是潮玩,有些人会认为雕像或者艺术家设计的公仔才是潮玩,当然也会有一些人讽刺的认为这些所谓的潮玩就是一种“理财产品”,只是把一些别人看不懂的元素堆砌起来,然后就说自己是“潮玩”。
这个当然也是潮玩
究其原因,是因为潮流玩具本身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不仅主流媒体不知道它是什么,各种搜索引擎也搜索不到它的详细——一方面原因就和后现代艺术等新兴事物一样,如今潮流玩具本身的模式还没有成型,另一方面它们也要需要通过保持神秘,炒作概念来获得利益……
如果有人在各大引擎上搜索一下“潮流玩具”的相关内容,大致上可以得到一些诸如以下的信息:“潮流玩具是一种艺术玩具,由艺术家们创作”,“潮流玩具是搪胶制品”,“潮流玩具在2000年左右诞生在香港”等等……
同样是潮流玩具,兵人的细节和娃娃就差
而以上信息,恭喜你,基本没有一条是对的。
对于香港的艺术家们而言,玩具或许只是表达他们艺术概念的一种形式而已
要真正的了解什么是潮流玩具,那么我们就需要把“潮流玩具”这词拆开来解释,了解什么是“潮流品牌”,以及为什么“玩具”会成为它的载体。
潮流文化:能够影响社会主流文化的符号都是潮流文化的一部分,动画、游戏、影视都有
所谓的“潮流”就是指当下社会中的“流行文化”(Popular Culture),是指当代社会中盛行的想法、观点、态度以及这些内在表现出来的图像、影音、文字等内容的总和。有些人可能认为流行文化是主流媒体或者商人为了进行商品宣传,强调商品在社会上的认受性,从而获取最大的利润的行为,但其实这不是全部,甚至不是主要原因:
只要能表达流行文化,当不已玩具为载体的时候,街头涂鸦、说唱乐等也可以成为载体
当今人类在全球有超过60亿的人口,每个人在一个社会当中都显得无比渺小,使得个人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因此为了寻求这种价值,人们开始希望通过结合文化元素的内外元素包装自己,彰显自己,脱离庸俗和平凡,得到别人的肯定,这种行为受到文化基因效应的影响会在社会上散布开来,最终变成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人们追求潮流时尚的心是不随时代改变的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或许因为工业大发展和冷战的状态下,当时的时尚潮流——尤其是时装打扮方面是被大公司牢牢把控的,大公司生产什么,人们就穿什么——是的,这不是中国的特例,全世界都差不多。
不管你怎么想,那个时代给你的选择并不
就好像老动画《超级肥皂》中一样的循环了几次之后,时代进入80、90年代,冷战的结束让许多工业企业的扩张放缓,同时因为产能富裕,这使得许多个人或小团体可以利用它们摆脱大公司大品牌的束缚,开始让工厂生产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于是第一批加入大量自我符号和内容的小品牌诞生的,一开始的潮流品牌并不昂贵,质量也不算太上成,但他们的色泽、图案或者内容一定新奇而有趣。
为了显得和别人不一样,那个时代的人们想出了许多套路,也影响了后来我们很多人
这一行为毫无疑问是鹤立鸡群,十分有效的,就好像当今所有人都穿着米老鼠唐老鸭的T恤,你却穿着一套织着小猪佩奇的毛衣上街一样,是个人都会看你一眼,然后不解你的用意,随后就会多看你几眼,然后就会搞不好也想自己也买一套,这让不管是被看的你,看人的别人还是卖东西的商家都十分愉悦,是比双赢更好的三赢。
木村拓哉和Bape,来自《律政英雄》的外套羽绒服
如果这个被看的人是公众人物,那这样的效果就会倍增:比如潮流品牌Bape的服装,1993年初创的时候,就只是在一些日本的文化人中流行,1998年由于木村拓哉穿着Bape的服装在电视上多次露面,在明星效应下,令日本迅速掀起一股Bape热潮,之后其他日本艺人也开始穿着Bape,这股潮流从日本漫延到香港及台湾。
这年头,如果你衣服上的图案能一眼被人看出是个啥就是失败啊
而在那随后,更多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也加入到了这一圈子当中,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潮流品牌如雨后春笋一般诞生——尤其是在对西方社会而言亚文化和异域文化浓重的亚洲等地。
能发出“声音”也是潮流的一种形式
这样的效应自然也被那些大公司看在眼里——潮流本来就是被他们掌控的,于是这些大公司纷纷要么寻找有潜力的潮流品牌收购改造,要么将自己原本品牌中的中高档产品改造成流行时尚的代名词——这也使得后来的潮流品牌就和“昂贵”搭上了边。
食物也是有潮流的,不过不在我们这次讨论的范围内
在主流的服装、球鞋、音乐、食物等能彰显潮流文化的领域被基本填满以后,潮流品牌开始向更多更小众的亚文化圈挺进,这其中就有大家关心的玩具领域了。让我们先把玩具如何和潮流品牌结合的放一边,来看一下玩具圈里的风云变幻。
最初的时候,自然是人型更适合作为潮牌或者潮流的载体
如果您读过我们玩聚物语以前的一些文章,就会知道玩具的发展也是紧跟着全球工业化自有一套的,日后成为“潮流玩具”中主流的“SOFUBI”玩具,也就是软胶玩具,远早于2000年,也不是在香港诞生的。
事实上,任何东西都能做成软胶,比如高达……
软胶玩具和其成为收藏文化的原因,和日本的特摄文化分不开,1954年的电影《哥斯拉》是历史上第一部特摄片,它的诞生也把怪兽文化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的符号推广到了全世界。然而新奇归新奇,当时的特摄电影还是属于成人的娱乐项目,而真正让特摄片变得老少皆宜、妇孺皆知的,还要等到1966年的《奥特曼》系列的诞生。
美系也是有搪胶工艺的软胶玩具的
因为选择了电视作为媒体播放,奥特曼系列的播放受到了大量小孩子的喜爱,也让许多人想起了当年的哥斯拉——事实上,日本把奥特曼的热播浪潮成为“第二次特摄浪潮”,十几年前的哥斯拉是第一次。
很有可能是许多人的人生第一款玩具
随着热播热议而来的,自然是玩具的热销,奥特曼的玩具金属成分要求不高,但要求快速成型——因为角色众多,因此他们选择了搪胶作为玩具的载体。由于需求过大,当时的东宝和圆谷从《杰克奥特曼》开始就和大量的玩具厂商合作,将影片中的各种奥特曼和怪兽转换成软胶玩具,狠狠的捞了一把,日后我们熟悉的万代、眼镜厂以及怪兽乡、SAN等老牌公司都在其中。
怪兽软胶才是本体
这期间逐渐的产生了一个问题,奥特曼和怪兽的软胶成本不相上下,但因为人气关系,奥特曼可以卖出一个怪兽的数十倍乃至百倍的销量,但怪兽却因为一集一只的关系,基本就那么一点固定销量,这样的情况自然不符合那些厂商的利益。
公牛社也是老派模型工厂
这之中,日后被收藏玩家们爱称为公牛社的ブルマァク社想到了一个方案——重涂啊。符合原著配色的怪兽大家会喜欢,但也没说用好看的涂装重新包装的怪兽大家就会不爱啊,在得到原社的授权后,各种配色的软胶怪兽开始层出不穷的出现在小朋友们的面前,而它们也的确受到大家欢迎。
在那之后公牛社和各种玩具商开始一发不可收拾,不仅定期推出各种配色的怪兽新品,还扩展了自己脱离了奥特曼的怪兽宇宙,那些异色的怪兽们逐渐拥有了自己的名字和自己的故事,其中一条对后来影响最大的,就是民间重涂大赛:由官方给出空白的怪兽搪胶,组织民间,尤其是各种学校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自己涂装(类似填白涂鸦),完成后进行评选,优胜作品官方会再进行量产。
这样的模式一直风靡了好几年,但突然戛然而止——原因是出人意料的,因为当时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和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后的第一次紧缩,让软胶行业受到了莫大的打击,包括公牛社在内的许多软胶厂没能熬到80年代就倒闭了。
自成怪兽宇宙的公牛社
时过境迁,时间来到上个世纪90年代,许多当年的软胶大厂的版权被当时如日中天的万代回收,包括公牛社在内的许多品牌得以在万代的B-CLUB计划在复活,而当年的孩子们逐渐长大成人,当年的这些玩具也逐渐的变成了藏品,以往普通的“公牛”标志则变成了收藏界认可的价值品牌,一些往艺术领域发展的人们回头过来再来涂装自己童年的玩具,就变成了艺术工艺品创作的一部分,于是搪胶文化再次在日本流行起来。
我们曾介绍过的WEGO机器人也是差不多时间被创造出来的品牌
大家发现了吗?没错,这个时间点,正好是潮流品牌开始崛起的年代,在尝试了一些异业合作后,潮流品牌在当时正在寻找和更多玩具等周边商品的合作机会,而在亚洲这边,作为软胶玩具的怪兽正是他们寻求最好的载体。
如今许多潮玩身上还能看到特摄皮套的影子,比如水产系列露出的人类双脚……
于是,这些怪兽软胶也借着潮流的东风,摆脱了被限制在日本本土和特摄鬼屋题材的限制,正式成为了全世界艺术家们施展自己才华的“画布”,而日后一些我们大家熟悉的品牌也正是在这时期,尤其从香港、台湾各地的艺术家手中诞生出来。
给胶上色是一种乐趣,即便不为了做潮玩,许多人也乐意改造和自涂
日式软胶变成SOFUBI的故事日后还会有进展,我们这边先按下不表,转过头来让我们来看看欧美那边的“潮流玩具”故事,欧美当时并不把这类玩具叫做潮流玩具,他们把它称为“设计师的玩具”,这一点十分类似我们前面所说的“潮流品牌”的起源,同样是一群脱离了主流大公司大企业的设计师,在最初为了让自己的设计变现而寻找的艺术产品载体。
或许是深受孩之宝等大厂模式“毒害”的关系,这些设计师其最初的玩具形式是美式的兵人、可动人型的改版,也有类似机关玩具和场景的设计——但这种高成本高需求位于玩具设计业金字塔顶端的产品明显并不适合给独立设计是大量量产,因此很长时间里欧美的设计师玩具都很小众。
潮牌+潮玩,这次是真的潮流了
因为网络的越来越普及,设计师之间的国家距离隔阂变的越来越小,在2001年MediCom著名的Bearbrick诞生了,他们诚邀全世界的设计大师参与设计,并给予他们产品的专属权,许多澳洲、欧洲和北美的设计师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当时比较有名的就是随电影《杀死比尔》DVD附赠的Bearbrick),这世界上居然还有这么好的做玩具的素材!
这类蹭IP的玩具业内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和日本、亚洲设计师一样,在那之后的许多欧美设计师也开始用搪胶工艺制作自己心目中的美术作品,并开始创立自己的品牌(当然也有很多老派的依然以兵人、雕像和创意玩具为素体的艺术家存在)。或许是因为没有了日本特摄元素的关系,设计的思路领域变得更加的宽广,但也因为没有了标示性元素的关系,有许多设计开始有蹭用知名IP的情况(当然香港派的设计师也会有),也就是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一些和知名品牌形象似是而非的元素,给人不同的感官体验,这样的情况有好有坏,有对有错,这点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讨论。
后现代艺术主义的作品有些时候很像潮玩
既然所有的“潮流玩具”都真真实实的的确确是设计师们将自己的创意实体化的产品,为何有些不理解的人却调侃他们是在管理“理财产品”呢?事实上,绝大多数收藏玩具,尤其是潮流玩具的玩家,其实都只是单纯的喜欢玩具和收藏罢了,并不是想着升值才去买玩具,但有一些人看待它们的眼光却如同看后现代美术作品一样。
好的潮流玩具是能够从诞生之初就让你感受到艺术家的功力的
事实上,之所以潮流玩具有炒作和收藏的价值,和潮玩本身的属性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要知道,一件商品的价值,来自它的功能、材质、特性、品牌等等许多方面,而潮流玩具就和许多如今受到追捧的匠人手工制品一样,来自它的品牌和产量。品牌方面,潮流玩具体现出在艺术收藏方面的价值和现代艺术品一样,一方面是肯定设计师和团队如今的IP实力(比如小岛秀夫的某人物形象),另一方面购买者也是看好他们未来的发展,而产量方面自然就是指玩具的数量了,许多独立玩具设计师和品牌体量很小,这让他们的产品自然的变成了“限量品”,在物以稀为贵的当下,自然的也就变成了其价值的所在——单从这些角度考虑的话,的确很像是在管理理财产品就是了。
片中的州长为了抢到一个椰菜娃娃和一个金刚战士可谓煞费苦心
通过这一点属性我们也就可以发现了,这种行为几乎适合于任何收藏品市场,不仅限于潮流玩具的概念,所以大家习以为常就好。并且事实上,炒作玩具这种事情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发生过了。州长在上个世纪曾拍过一部电影叫《一路响叮当》,片中州长为了抢一个娃娃玩具而四处奔走,那个玩具的原型正是有名的收藏级玩具:椰菜娃娃。
玩具炒作历史上有一笔的椰菜娃娃
椰菜娃娃系列有着如今潮流玩具的一切特点:手工缝制、系列丰富、限量生产。它一度炒作的收藏价值超越当时的芭比娃娃,在它最鼎盛的时期,纽约拍卖行为了拍卖一个椰菜娃娃就导致了众人哄抢,以至于发生了踩踏事件,那么它的神话是如何破灭的呢?究其原因,还是因它的母公司,玩具公司奥尔康Coleco“贪心”所致,经历过了饥饿营销的影响,奥尔康一口气生产了太多系列产品,不少美国地区出现了货物堆积问题,后来甚至有人在一些仓库里找到了外面号称限量和停产的许多娃娃——工厂的流水线也被人曝光,所谓的手工打造只不过是另一个笑话。在这样的影响下奥尔康公司极快的衰亡和破产,到了最后整个公司被孩之宝收购,多年以后又变回了一家普通的玩具生产品牌。
谁能不爱茉莉呢
让我们来概括总结一下,正是在玩具艺术创作者们的努力以及背后的商业利益推动下,我们如今能看到的潮流玩具文化模式就这样诞生了,其中包含了软胶玩具,艺术家实体化创作玩具,潮流品牌领导和许多个人收藏家的支持,存在即为合理,潮流玩具开拓了玩具迷友们的视野,提高了大家的收藏品味,让更多人认识到了玩具的价值,至于潮玩之路日后会如何,我们也不好说,只能且行且看吧……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9807837186808789&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