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成千字不难,可蘸柴米油盐,铺垫起承转合,说眼前苦辣酸甜。
写好千字不易,同样柴米油盐,脑洞大开大合,依昔现五百年前。
八百字新规,可是难坏了已经疲于奔命的简村人。百字日更,已经令有些人望而怯步,疲于应付了。在百前加八,可见煞费苦心的新规设计,单纯从字数限制这一条,就让上榜成本增加了百分之八百之多。还不算其它。
早年间,惜赞如命。非在抱团取暖之列,给你点赞?想都别想。不给点赞,自然也就高兴不起来。现如今,你的爱心随意泛滥也会遭到质疑。天知道,您这是好心还是歹忘。
“瞎呀!会数数么?不知道俺的碎碎念的字数不够么!”
“这万一上了榜,遭了罚,算谁的?”
人心惶惶,惟恐引火烧身。
好了。说出来只当一乐。切莫对号入座,免得猜东猜西、疑神疑鬼,再耽误了您那成就了某个写作方向的标签大家,就更惜指失掌了。
说到“标签”,脑子里马上就要浮现出这场非冠病毒肆虐疫情中这八位令人动容,肃然起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八十四岁的钟南山院士,七十三岁的李兰娟院士和五十四岁陈薇院士之外,还有五十八岁的王辰院士、七十二岁的张伯礼院士、五十六岁的乔杰院士、六十四岁的仝小林院士和五十二岁的黄璐琦院士。
这些拯救了人类无数生命的院士,用心忧民瘼的科学精神,诠释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专业深度。他们身上的院士标签才能真正象征,并代表着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的最高境界。
“院士”的标签戴在这些令人无限崇敬的好人身上,实至名归。
也许就是通过2003年的抗击“非典”,以及2014抗击在非洲暴发的埃博拉病毒,和在此刻人类正在奋力阻击的非冠病毒。才得以让你我通过媒体,近距离、多维度地了解到了与拯救人类生命相关,诸多有着“院士”标签的专家们。
但是,此刻我们大家却千不要忘记那个曾经挽救了几百万人的生命,至今还没有两院院士标签的老人。
我始终以为,在中国,有了标签的人牛,有了标签还有成就的人更牛。
但有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却没有标签的人,一定真的很牛。
此时,不能不让人更加敬佩那个发现了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我们的近邻越南,乃至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的屠呦呦老人。
虽然老人,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但是,还是与“院士”的标签擦肩。
标签作为一种象征,本身具备属性的质地毋庸置疑。究竟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开始让人们对标签的分发方式和获取过程,以及人之品行与标签的根本属性产生背离?就很值得推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