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长大以后我通过各类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了解到,80年代是属于文学青年的年代。
差不多三十年过去了,如今的青少年,很难再像那个热血时代一样,独爱文学。如今的青年(姑且以35岁以下为界),他们大多出生在物质逐步摆脱匮乏年代。90、00后们更是从小就不曾直面真正的物质匮乏。
在当今青年们的少年时期,他们见证了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的逐步丰裕,见证了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在国内的萌芽、普及和迅猛发展,以及随着物质丰裕、信息手段便捷而引发的精神生活的重构。
不妨这么说,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迅猛普及,从某些层面上改变了青少年们获取资讯甚至知识的方法,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方式,进而解构和重塑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如今爱阅读的青年,获取资讯、品读作品的理念与方式也日益多元。
当然对于将阅读作为消遣的人来讲,互联网上免费获取的言情小说、各种经典小说是他们所能接触到的“文学”。从出版从业者的角度而言,如何提高普罗大众的版权意识,以及国家如何从制度层面上保护创作者的权益,又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论题。此为后话。
文学何以为文学?
粗略了解文学常识的人应该都知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学的定义和范围是不同的。在讲求辞藻华丽、词章对仗的骈文风行的时代,有韵的才是文,无韵的便是笔;只有偶俪绮曼的才是文,质直不复的就是笔。“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在唐代中晚期文坛上,其不讲究韵脚的“散文”在时人心目中是“笔”而非“文”。
国学名家龚鹏程认为,一篇作品,凡愈倾向于脱离纯粹认知作用,愈注重文字本身的捏塑,就愈可能是文学作品。所以文学作品与各类宣传文章的最大区别在于使用文字的方法。他进而说,一位创作者,愈能保住这种文学职分的坚持,就愈能保证他的作品是文学作品,而不致成为传单。文学可以使宣传达到效果,而其本身却不因宣传而存在。
比如流传于世的檄文。而今的人们品读骆宾王的《讨武曌檄》,除了欣赏其文势,更多地效用在于从中汲取批判性思维的力量,就像读鲁迅先生的杂文一样。
为什么要欣赏文学?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着实让传统诗词又火了一把。无论从哪方面来看,诗词当然是文学的海洋中最美的浪花,文学殿堂中的瑰丽明珠。钟嵘在《诗品》中赋予诗歌“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衹待之致飨,幽微借之以昭告”之效用。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除了利用碎片时间刷刷言情小说、玄幻文学、看看网络IP热剧们的原著以外,更应该花一些心力在经受过时间检验的经典上面。因为文学所具备的作用和能力,远比想象中深远博大。
龚鹏程认为,一首诗歌里面,可能有本事、有指涉,但其意义永远不限于这个本事,不止于这个指涉。文学不但描述历史、反映时代,也整理经验、发现意义、创造价值、赋予批评。
如何欣赏文学作品?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虞美人》蒋捷
这阙《虞美人》,将听雨这件小事,与不同的人生阶段结合起来,意蕴深厚。一千个读者能看出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读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和生活境况下,看同一个文学人物也会看出“白玫瑰”“红朱砂”般迥然的况味来。
这一切的前提是读者本身是合格的。
何谓合格的读者?龚鹏程在《文学散步》中认为,合格的读者一是具有一定的美感,二是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三是明了欣赏的方法和步骤。
文学与美是双生花。回想幼年时,父母教我从“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绿掌拨清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路背到“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虽然我也像现在的小孩子一样,在家里来客人的时候背着手装成小大人的模样表演背诗,但是通过背诗留下了原始而质朴的美学“童子功”,成为如今欣赏文学的美学功底。
品读文学需要的知识与其他场合提及的知识略有不同。文学作品传达出的意境,常常使人犹如置身梦中,产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般如梦初醒之感。欣赏这些如“醉中言、梦时语”般的文学作品,如果还是古板地从逻辑性知识的视角出发,肯定难以理解其中传达的意蕴,还会把原本拥有完整气势和美好意境肢解破坏。
(未完待续)
本文提及的书籍——龚鹏程《文学散步》item.jd.com/11620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