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周庄,缘于对江南水乡的向往。
那里有旅美画家陈逸飞《故乡的回忆》,那里有三毛生命流浪的足迹。那里的小桥流水人家,那里的橹桨吱咯,那里的狭窄的青石街面,那里的驳岸水巷,那里的佳人名士醉迷楼,那里的古街古桥存古意……眼睛一闭,所有的细节便会凸显在眼前,这一份内心渴盼似真但又虚幻的画面化为情感,时而强大,犹如大风吹打着狂野山巅,时而温柔,犹如盈盈的波浪永恒的爱抚着古老的海岸线。
(一)古街古桥存古意
终于成行,与周庄邂逅在梅雨时节。
水镇之古,古在街。周庄之美,美在桥。古镇之韵,灵在水。
一路行来,情致盎然。周庄建筑极显江南水乡古镇特色。街道一律临河铺筑,两排挤挤的房屋把天空夹出细长一条,有一排房屋干脆就是半间建在河面上的吊脚楼,与水融为一体。青石板的街面,被千万双脚打磨得发亮,把一道邈远的历史融凝进去,却不留一丝痕迹。古街虽窄小,却并不失之于平直简约,一条条幽深的小巷细弄,一头勾联着古街,一头曲曲折折地延伸过去,把整个古镇引宕得一波三折,仿佛有了音乐的节奏。“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绵长清丽的诗意从古镇的小巷里抽绎出来。而夜卧古镇的吊脚楼上,听“欸乃”橹音从远处飘来,又从你枕下飘向远方,载去你的遐想与憧憬。一座座“如虹饮水”的古拱桥,巧连妙构,宛若一帧行草书法,笔墨淋漓之间,有一缕墨韵衔接着,构成了整体的韵律和完美。
周庄依河而立,每走二三十步,就有一座座如虹小桥醉卧水巷,各具情态牵手两岸街巷。
站在双桥上,河风阵阵扑来,衣衫被河风轻轻卷起,宛如桥下流水追逐的轻浪。再极目远望,从远至近,清澈的河面上轻轻向我们走来的游船,浮载着各种肤色如梦如歌的游客,从前面弓背的桥洞摇出。看呀!那娇媚风韵的船娘,鹅绒般的身姿站在乌篷船头清唱吴音小调,荡漾成桥下清澈的倩影,如梦如烟。站在桥上的人们,低头看河上的游船,坐在船上的游客抬头看桥上的游人,眼眸互影,水中倒影,化为水乡独特风景。
踏上贞丰桥,拱桥至今保持完整,但磨面斑驳,枸杞枝从石缝中钻出,于盈盈一水之间映衬南社诗人多次聚会的“迷楼”,古意幽幽。假如说贞丰桥上曾有不少浪漫故事的话,那就是不少南社诗人和佳人游玩吟诗留下的足印,有王大觉《惜春词》流韵:
粉墙西畔画桥东,寂寂花枝映水红。记得去年今夜月,小楼斜倚醉春风。
桥连两岸,桥盼人归。
对一条条漂泊的远舟来说,那古镇周庄就是一处驿站。白天,他们在河道里经历了风与浪的搏斗,在夕阳西下,落霞铺彩之时,挟着唱晚的渔歌,沾着浪尖的飞沫,穿过一座座拱桥,泊进周庄平静的港湾里。
周庄的性格异常温顺,就如清秀水灵的江南女子,眉宇举止间流露出那脉脉的柔情。吊脚楼下笼着的一片幽水,正是她那诚挚的情怀。临海的一扇扇木窗,启阖之间,纳下片片匆匆去来的帆影。
这仅是陈逸飞《故乡的回忆》?这是游子心目中的天堂。
(二)名士佳人恋周庄
水乡周庄,灵动的是水,升华的是酒。
酒杯,是物质世界。酒壶,是精神天地。酒店,就免不了是人文符号。在那个符号美学的意义上,周庄迷楼的一段酒文化史,正是一段诗文化史,也是一段民族觉醒文化史。这段文化史,源于一座楼,缘于一个人。
不觉间驻足贞丰桥畔的迷楼,不经意间邂逅柳亚子先生。
迷楼,原名德记酒店。其被称为“迷楼”实际上和一段“人自醉”的诗文化史有关。走进迷楼,清雅简朴,古意盎然。室内柳亚子、陈去病、王大觉、费公直等名士的雕像,再现了“小楼轰饮夜穿杯”的风雅情景。1920年12月,南社首领柳亚子邀约成员陈去病、王大觉等12人聚会迷楼。以“研究文学,提高气节”为宗旨的南社名士,在周庄的小桥流水美景之中,在酒楼千金“大脚观音”阿金的举手投足颦笑之间,对酒高谈,抨击社会,鼓吹革命,诗兴大发的同时,在周庄创办《日曜日报》、《蚬江声》,首先亮出宣传革命文学的旗帜。翌年,柳亚子又赞助王大觉创办了《新周庄》,与《新黎里》、《新盛泽》结为三角联盟,扩大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在江南一带的影响。
站在雕像前,眼前浮现出柳亚子先生诗兴大发,趁醉题壁的情景:
小楼轰饮夜传杯,是我今生第一回。挟策贾生成底事,当垆卓女是奇才。
杀机已觉龙蛇动,危幕宁烦燕雀猜。青眼高歌二三子,酒肠芒角漫扪来。
红悉绿怨女经天,烛泪成堆烬篆烟。白堕惯邀千日醉,黄金散尽五铢钱。
疏狂名士凌云气,窈窕佳人劝酒缘。输与长陵老孙子,江南羞见李娘妍。
陈去病当即步韵,王大觉也随之唱和,其余人等也相继弦诵。后来,再三酒聚于迷楼,诸名士诗兴绵绵,柳亚子再叠前韵,与同仁递唱七律达50余首。有时磨墨伸纸,掷笔而归,不知东方已破晓。后南社会员多和,共计140余首,定名《迷楼集》付梓出版,至美至韵,为世所珍。从此“迷楼”名声,一时传播遐迩,朝朝宾客如云,数十年生意兴隆。
回望迷楼,耳边又回响起柳亚子先生诗句“贞丰桥畔三间屋,一角迷楼夜未央”,“楼不迷人人自迷,夭桃红换蘼芜绿”。是呀,迷楼,自要人去迷她,她才迷人。迷楼,自要人去醉他,他才醉人。迷楼,是周庄的一个人文符号,是江南水乡内涵丰富的一个人文符号。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美妙的歌声牵引我,循声步入一座茶楼:三毛茶楼。这让我有点猝不及防。茶楼里陈列的书简、照片,诉说着三毛与周庄的情缘。
一九八九年的潇潇春雨中,古镇周庄迎来了三毛。
悄悄地三毛来了,一如今天的我。万水千山走遍,千万里、千万次的追寻,不过是真实与幻想之间的距离。春雨霏霏,菜花金黄,中国故土,风雨洒落,泪流满面,颤栗着,哽咽着,她伸手拂过水边的烟柳,徘徊在石板古巷的深处,从未谋面的周庄啊,怎么竟是梦里流连千百回的故乡……哭泣的三毛,在周庄与心中的梦乡和家园幸福地遭遇。她的孤清,她的细腻,她的寂寂情怀,她的挥之不去的乡愁,都交付给周庄。
悄悄地三毛走了,于氤氲的茶香中,江南若诗,周庄如画,双桥似幻,茶楼则像一把暗哑的古琴,偶尔拨动的弦音,即是与你唱和心声,安抚心境,感念生命里的昨夜星辰。感喟时光的逝者如斯,莫不是一种伤心的幸福。
每一个到三毛茶楼的人,靠着茶楼临水的窗格,一边茗茶,一边听着三毛作词的《橄榄树》,望着窗外周庄的江南流水,其实,每一个到周庄的人,何尝不是每一个三毛?周庄之于每一个游客、每一个漂泊者,都是精神的故乡、心灵的故乡。
“闭上眼睛,全是你的影子,没有办法……”邂逅周庄,邂逅三毛,水一样的江南女子。
不知不觉,已是黄昏时分,小舟在水上自由地飘荡。只见一弯新月撒下银辉,纱盖雾罩地给周庄平添几分诗意。盈盈碧水摇晃着夜泊的渔舟。此时,不知何处传来罗大佑纪念三毛的《追梦人》的幽婉歌声:让青春吹动了你的长发让它牵引你的梦,不知不觉这红尘的历史已记取了你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