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法国电影《amour》,情绪很低落。一对非常恩爱的老夫妻,也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在老太婆身体出现瘫痪后,相互之间的感情却面临慢慢的磨蚀。
老先生开始给予老太太无微不至的关怀,在第二个护工照料不佳的状况下,他怒斥护工:“她就像一个无助的小孩,你却这样对待一个毫无还击之力的人......”
对老太太的爱、对弱者普世的关爱,他都是有的。但是故事却在慢慢转折,他因为老太太任性不喝水,给她了一巴掌。到最后主动结束她的生命,出乎意料,仿佛剧情急转直下,却,好像也在情理之中。老先生从巴掌,到把老太婆隔离在房间,情绪从耐心发展到气愤、疲惫,最后忍受不住。
善良是一种能力,爱更是一种能力。我们借由行动把内心对别人的融融爱意转换为一种爱的真实存在。不管是主动付出爱护别人、还是在暗处默默帮助、甚至在可以发声的时候为了成全而不作为不打扰,都是一种行动。光有内心的呐喊,没有付出与行动,爱无以为存。
大部分爱不可避免要在俗世中挣扎,考验。只有精神交流的爱,只需通过内心呐喊到达对方心里的爱,不用经历俗世考验的爱,我始终质疑其是否真实为“爱”。如同我始终质疑没有经历世俗情爱深渊纠缠的出家人,是否真的号称看透红尘;自幼自律,没有酒肉穿肠过经验的僧人,是否真正解除口腹之羁绊。所谓“素鸡”“素牛排”,依然是戒口不戒心。
未问红尘,又如何看透红尘。
因此,能够遇见什么样的爱,能够维持什么样的爱,也是与个人能量、能力相匹配的。只有与你生命力相匹配的人,才能与之相辉映,共鸣,才有可能长期携手。
受世俗考验时,也得要衡量自己爱之能力,实在不能承担之变化,不能成行之承诺,不承担不承诺。或许退一步,才是维持爱的最佳路径。有时,退一步将面临着爱人失望离去,爱即将结束,那,让爱定格在过去,也好过在不可承受之重的未来中消磨殆尽。
老先生坚守对老太太的诺言,不把她送到医院或是养老院,其实,这已经超出了他的能力。独自照顾老太太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已经超出了他的承受范围。他也错误预估了照顾一个瘫痪老人的难度,用老人一贯的固执,独自面对。爱,面临极大考验。能否经受过这个考验,看每个人的能力之不同了。
如果你问,那,我们应该期待世人在爱中少受考验,还是通过磨难来考验真爱、筛选出真爱。我的回答是,如果你真的在乎他,就不要把自己推入不堪重负的境地;如果你不想失去他,就不要用超出他能力的磨难去考验他。
当然,前提是,你对自己的能力有良好的估计,他的能力经过鉴定和认可,被划定在与你相称的范围内。既然知道边界,就不要再用超出边界的重压去考验了吧。有些东西,是不可以考验的。
不相称的,只能算是“错爱”了吧。因为对方的能力不逮每每忍耐,或是不忍耐,将你能力范围之内的情形抛去给对方,使之饱受考验,纠纷痛苦不断,终难长久。而且,我相信,对于生活一般的曲折与磨难,有一个公认的普世范围,即使每个人心里的认定各自有差异,但对于磨难的极端与普通日常之分界,总有一个模糊但存在的尺子。遇见并爱上能力在分界之下太多的人,你总不能祈祷与他往后的日子总是完全的风平浪静,能有幸免除一切之生活的折腾吧。
至于在某些个旮旯角生活不期而遇的严峻考验,或者说靠近分界极端那头的考验,那就看每个人的造化了。有的拦路石可以绕过,危机可以解除;有的注定不可避免要正面应对;有的可以避免,当事人却选择不去回避。结果,有人发现了自我潜力与新的能量,而另一半则不堪重负,败退下来,双方经历了不同的成长与结果,难免会分道扬镳;有的互相扶持,一起坚持下来,经历磨难后情更笃;或者两者一起沉沦,共覆灭。介于之间的,各种变体,各种纠缠,幻化出千奇万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