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唯有进步值得信仰。
中午约志远同学年前饭但没有成行,但是却提到了终生成长的事情,我认为这是意外和必然的事情。意外,是因为这不是我今天计划内的事情;必然,是从长远角度来说有缘的人,我们能走到一起一定同频到这件事,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关于这件事,我结合我近期读的书思考几点,供大家参考讨论。
第一,必然性。从个人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来求学本身就是终生成长的一部分。班级的四个一工程:一个月一本书,一个月一次爬山,一个月一次跑步,一个月一次聚餐。读书和聚餐都是精神层面的提升。读书是跨越时空去寻找自己的知音,聚餐是回到现实去碰撞出火花激发进一步的思考。至于爬山和跑步都是肉体的锻炼,形变心变。在硅基生物未开启之前,碳基生物无法单独谈肉体或精神,肉体和精神必然相辅相承、有机促进统一。但是我认为我们一小部分人做这个事情还不够,因为即使是班级的成员,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认可并且实践这件事,同时做到精神锻炼和肉体锻炼的闭环积极影响。所以,从长远角度,我们需要把这件有意义的事情以一种合适的方式持续下去,不会因为班级学业结束而结束。而是把这件有意义的事情,用一种方式更好传承下去,同时去影响和帮助更多愿意终生成长的人。
第二,无用性。最近读了莫教授的《莫砺锋诗话》,自己有一些感悟。刚来南京的时候住在上海路附近,经常去五台山的先锋书店闲逛。有一次偶然遇到了白岩松来做分享,他谈到两件事:一件是跑步,讲他自己平时出差都会带一双跑鞋,跑5公里去感受城市魅力;另一件就是读诗。在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很多人更加关心的物资生活,但是对于无用的诗已经不太关心了。但是读诗是最能触及灵魂的,是和不同时代的人进行同频共振的。因为无用,读诗才能让我们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更加淡然自如。疫情期间,我写过一个《诗》的诗话,后来再莫读老师的诗话,感触良多,这个社会需要一群有公益心的人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一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事情。最近幻方量化的梁文锋比较出圈,其做产品一开始没有引入外部VC/PE,减少很多商业化的干扰,从某程度上来讲是耐心资本,也是有点无用性的意思。所谓:大相希形,大音希声。同样,终生成长这个事情是长期的事情,需要我们不带功利心去做,这样才能在以后得日子,即使经历大风大浪也能坚持初心,不能因为出发太久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第三,价值性。关于价值性分为两部分,一种是守护传统价值,一种解决问题成就价值。上次读书会分享了《乡土中国》,其实乡土中国价值在于引发我们这代思考,思考如何扬弃,如何焕新,如何从传统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在未来指引我们更好的终生成长。其实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中国费孝通先生思考过,很多国外贤哲也思考过,比如梭罗在《瓦尔登湖》就提到传统的意义。其中:我步入森林之中是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想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的所有精华,而不是当我生命走向死亡时发现自己从未真正地活过。我们的终生成长也是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促进思考,回归传统是为未来成长提供有价值的指引,便于更好的实践。这是守护传统价值。最近我重读了《沧浪之水》,对我有一些启发。其实作为有成就的企业家都需要有两个自我,一个自我是需要坚守价值观、坚如磐石,另一种自我是需要不断地管理精进、不断地成长。因此,第二种是解决问题成就价值。马云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成就了阿里巴巴,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这一点胡适说过,少谈点主义,多解决点问题。解决了别人解决不了问题,就是我们的价值。当然往长久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价值观和商业模式的结合。回过头来看,deepseek产品本身极其优秀(产品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所以和商业模式的结合,成为影响国家形象的产品。我们希望带着问题,去共同做事在实践中终生成长,为我们自己,也为更多人创造价值。在实践中不断成就新的价值完善传统价值,在守护传统价值中锚定实践走向正确的方向。
后记:4月初游学新加坡,其教育是各民族孩子要学习母语和本民族传统文化,同时要学习英语和国际化知识。从一定程度上也是做了价值传承和创造有机融合。
注:
1.教育/创投基金会
2.海内外游学
3.公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