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积累与沉淀
有一堂语文课至今记忆犹新。
那年,我任高中毕业班语文。县教研室来我们学校进行为期两天的督导。各学科全面开课,第一天,语文教研员就听了我的课,那是预先认真作准备的。记得上的是一篇说明文。被听的一堂课上完,如释重任,心想,总算过了一关,也轻松了。谁知第二天早上,那语文教研员一早就来跟我说要再听一堂分析论说文的。天那,那课文虽然上一届上过,但,毕竟有人来听课,与平时上课是不一样的,该上出点特色。这时,我突然想起在师范王老师给我们上的一堂论文写作课。
王老师在上这堂课前给我们发了一段文字,并布置作业:阅读这段文字编写论题,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和结论。那时,王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情景浮现于眼前。
瞬间,灵光一现,我那堂课的教学框架很快就形成了,我会心一笑从容地踏进了教室。
因为这课文是临时指定的,所以预先没布置学生预习。于是,我设计把王老师给我们布置作业的环节,改为让学生默读5分钟,默读时在课文中找出这篇论说文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和结论。
当过老师的都清楚,每一届学生中总有几个特优秀的。一堂课45分钟,默读5分钟,拎得清的同学足够能准备好与我配合了。还有40分钟,在那40分钟里,接照王老师当年给我们上的那模式,围绕论说文的那些要素,我问,学生答,我把学生的正确回答板书出来,提纲挈领,整堂课脉络清哳。因为那些学生实在太优秀了,整堂课非常顺利,导致那四十分钟的课还有余地,正好把论说文写作中的论证方法拓展开去,补充了比喻论证等更高级的论证方法,为这堂课又添了笔重彩。
那堂课上得很轻松,似乎也没什么大毛病,课堂气氛也活跃。
上完那堂课,我内心感激的是王建瓴老师。
一个好的老师,确实高屋建瓴。
两年的学,终究是没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