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每一个选择就像投入水面的石子,大石子,大圈儿;小石子,小圈儿。可是,这个比喻似乎又是不贴切:涟漪会消失,但每一个选择所造成的影响是不会消失的。
画画时我总是想很多,大到构图、风格,小到一笔的形状、颜色,这些都决定画最后是什么样。
人生亦是如此,也会有很多选择,大到结婚、高考,小到吃饭、打牌,都决定了你的人生是什么样的。
那么这样,似乎每个人的生命史就像是他自己的作品一样。
<二>
我总是想画最好的画,我总是想过最好的人生,但其实我并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
当我痴迷梵高时,我觉得可以用绚丽的色彩,可以表达情感的画,是最好的画。
当我痴迷席勒时,我觉得不论什么表达方式,可以诉说情感的画,是最好的画。
当我痴迷蒙德里安时,我觉得不论何种绘画形式,可以传达情感的画,是最好的画。
那什么才是最好的呢?我发现每一个著名艺术家他们各自有自己显明的特点,这是否能说明这什么呢?
当问一个商人,你觉得什么样的人生是最好的人生?他会说:有钱的人生。
当问一个学者,你觉得什么样的人生是最好的人生?他会说:活到老学到老。
当问一个工人,你觉得什么样的人生是最好的人生?他会说:老婆孩子热炕头。
每个人对于“最好的”定义都是不同的,其特点都是从自身所出发,不论是画,还是人生,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三>
一副作品总有很多人来鉴赏,一个人的生活总有很多人来评判。
“好坏”是最笼统的评判。
你可以这么说一幅画:它是写实的,它是符合某些美学原理的,它是美的!
你可以这么说一个人:他是真诚的,他是善良的,他是美的!
这其中包含着看待事物的三种看法: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木商,植物学家,画家,三人同时感知同一棵古松。
木商感知到的是一棵树做某事用值多少钱木料。
植物学家所感知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鲜花植物。
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感知道到的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此段借鉴自,朱光潜《谈美》)
每个人在看待同一事物时,人格使他做出下意识的评判,其每一种结果都是是不同的。
那么该怎样去评判才会是“最好的”?
再回到最笼统的判断“好坏”上,“最好的”就是最符合自己的。
而这个“最好的”体现的是你的人格。
<四>
绘画讲风格,人则讲人格。
梵高的画亦如他的人绚烂、热烈、明亮。因此:他的人生也像他的画一样,是艺术的!
绘画讲画面整体性,人则讲性格整体性。
刘备是义气之人,夷陵之战,不是不听劝阻的原因,而是命中注定。
绘画讲真情实感,人则要讲表里如一。
表里不一的人,如宋江,让人厌恶。表里如一的人,如关羽,让人欣赏。那种内外的和谐之感,总是让人心情舒畅。
所以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的生活,不让一尘一芥妨碍整个生命的和谐。
<五>
在这里我通过绘画艺术的一些点,浅谈了其与艺术人生的联系,的个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