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摞书被快递小哥送到面前,激动不已,感慨万千,平时都用kindle看书,只能感知到时间的流淌,不知道书有多厚,也闻不到纸香。今天看到它们,着实觉得,这半年没有白过,有种莫名的满足感。
“书是个好东西”,我想连三岁孩子都不会反对这一观点。不过,东西虽好,不是每个人都会喜欢上它,因为,这世间的好东西,多的让人数不清,正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有的时候,我们不知道摆在我们眼前的东西是真好还是假好,是暂时好还是永远好。
论年龄已过而立,论工龄十载有余,唯独论起书龄,我只是个刚出生的娃娃。想到这点,有遗憾也有欣慰,遗憾的是蹉跎岁月匆匆而过,欣慰的是该来的终于来了,与你相恋是上天注定的,想想以后的日子有你相伴,岂不美哉!
从小学到大学“读书”读了十几年,却不敢称作“读书人”,从2月到7月终于踏踏实实的的读了几本书,却有了底气,起码有机会做个“读书人”。读书太有趣了,就像老子说的道一样,“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古人十年寒窗,多是为了功名利禄,我们寒窗苦读,更多的也是学习知识和文化,取得好成绩,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劳心者”,过上体面的生活,由此可见,古今无异。
此“读书”非彼“读书”,好好地读一本书,读一本好的书,如今,在快餐当道的时代,碎片化的的年头,能好好的坐下来读书不是件容易的事,工作永远是忙碌的,生活永远是凌乱的,一颗心无法做到宁静,何以致远。
但这似乎又是相辅相成的事情,一旦真正体验了到了读书的乐趣,似乎就能找到让生活恢复秩序的方法,古人说过,书中“什么和什么”都有,的确是这样,我们正在经历的所有的困惑、困恼、忧虑、纠结,在某时某地某个人身上都同样的发生过,书里有问题的前因后果,书里有道、术、器,只要我们稍加运用,事就成了。
读书就读经典,这似乎是老生常谈,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所以该听还得听。经典长什么样,从形式上看,他被多次印刷,再版,甚至成为畅销书;从内容上看,虽然看上去是老的东西,古的东西,但是讲的都是今天发生的事,故事可以老,可以物是人非,但是思想永远不会老,精华的思想会得到永生,东方有诸子百家,儒、释、道,程朱理学,阳明心学,西方有《圣经》,古希腊哲学,当然还有无数的名人传记,世界名著。这些所有的思想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人性、生命、宇宙。无解的问题才是永恒的话题。
读书是个苦差事,读书不是要用嘴巴读书上的文字,而是要尽可能的关掉所有的外部感知,全身心的投入,专注,用心去感悟,把自己读进去,在读出来,读进去是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或书中的角色,感受人物所处的环境,在头脑中不断勾画场景,塑造人物,就像在玩VR游戏。读出来,是要有自己的见解,回答自己头脑中呈现的问题,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思想,甚至可以尝试去创造一些新鲜玩意。
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这话是对的,如果一个人从不读书到每天读书,起码可以这样说,这是一个爱读书的人,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改变吗?请原谅我就这么把人做了分类,虽然有些草率,但似乎也不无道理。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无论原始人还是现代人,人类出现几亿年来,从外形上看,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那么人与人本质的差异就体现在了思维或思想上。书恰恰就是人类思想的结晶,阅读它们也就获取了思想,是提升思维水平的捷径。
一个人真正的心智成熟,与他的年龄、学历都没有太大的关系,唯有多感悟生活,多读书。真正的成熟就是思想的改变,境界的提升,思想的升华更像是一种化学作用,需要人的主观意愿与人类思想结晶的相互作用,而书就成为了这一化学变化的催化剂,必不可少。在一个人没有发生改变之前,谁也不知道哪一本是自己的催化剂,唯一的方法就是多多地看,多多地读,只要坚持下去,那一天就会到来,它会成为人生新的起点,那就是重生,就是彼岸。
读书的改变是由内而外的,书里的故事,书上的人物,书中的道理,永远是触动心灵的东西,时而敬畏,时而激动,时而狂喜,时而哭泣,时而沉思,时而醒悟。我一直相信,人应该有灵魂,而读书会把人的灵魂塑造的更美,会让灵魂散发出芬芳,这便是气质,正如苏轼说的,“粗缯大步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对于一个人来讲,是本能需求之外最重要的事情,读书不仅仅是改变自己,它可以是改变对自己的认识,读书不仅仅是改变命运,它可以改变对命运的看法;读书不仅仅是改变生活,它本身就是一种生活。
游走在书的世界里,翱翔在思想的海洋里,体会精神世界的自由,不用穿越便可以与圣贤促膝而坐,不去旅行也可以领略世间的风景,何乐而不为。
以下是嘚瑟内容,有需要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