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质因素
我们上节课说到,也许我们关心的并不是我们能不能永生,而是我们永生的意义和方式,就像灵魂理论的永生那样,就算是真的,对我们而言也毫无意义。同样,就算肉体理论也认为肉体可以永生,那就算我所有尸身不腐永存,那对我自己也毫无意义,这不是我要的活下来,我要有意义地活下来。
那么人格理论似乎胜出了。
但是假设我的人格可以永存,人格当然是不断叠加渐进的,也许我现在20岁,叫做未央,对于哲学感兴趣,我还记得我的工作上的琐事,我对居所附近菜店的卖菜大姐有好感。但是当我500岁,900岁的时候,我可能被别人叫做狗剩,对动物感兴趣,完全不工作,喜欢上了附近便利店的小妹等等,我甚至忘了我曾经的名字和喜好。虽然我是慢慢成为新的人格的,但是这个人格是我关心在乎的吗?
我关心的本质是什么呢?
我想,我关心的至少是像”我“一样的人格的存活。
假设之前的灵魂替换是存在的,我的灵魂每天都在更新,但是只要我的人格还是原来的样子,我觉得完全OK,对我没有任何影响。
本质不是我能不能活下来,而是相似相像的人格。
2.死亡本质
我们已经思考了我是什么,我的存活的各种可能性以及驳斥了灵魂理论。那么,死亡本质又是什么呢?
从物理主义者观点来看,死亡就是我不再行使人的各种人格和肉体功能。
关于肉体功能和人格功能的区分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问题,比如器官移植和堕胎等等,在这里不进行讨论。当然这些都是很重要和复杂的问题。
也许当我不能再行使我的功能时,就是我的死亡之刻。
可是,仔细想想,昨晚凌晨3点,在沉睡之际,没有做梦,没有思考,没有推理,没有计划,没有交流,没有回想,没有创造,我没有在运用这些功能,那能说睡眠时我们就是死了吗?
显然是不对的。
看来我们要重新定义一下死亡,来解决睡眠不是死亡的问题。
下节继续对自我死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