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立春在2月3日的23时34分。
立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即太阳到达黄经315°时。
立春也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古籍《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是冬的结束,也是春的起始。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所谓“春节”便是“立春节”。在古代,“春节”这一称谓原本就是在立春这个节气过的“岁节”,而非指现在正月初一过的“年节”。
古代春节的主题是“鞭打春牛”、祭祀春神“勾芒神”,以示春耕开始,有劝农之意。春节打春牛风俗汉代已有,王充《论衡》中已提到“立土牛”风俗,唐宋流行开来,一直到明清仍然盛行。
宋末元初周密《武林旧事》:“(立春)前一日,临安府进大春牛,设之福宁殿庭。……预造小春牛数十,饰彩幡雪柳,分送殿阁,巨各随以金银线彩段为酬。是日赐百宫春幡胜,宰执亲王以金,余以金裹银及罗帛为之。系文思院造进,各垂于幞头之左人谢。”
《燕京岁时记》:“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
现代的春节,在古代有许多不同称呼,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都是正月的第一天,但是历代的正月的设定日期却并不一致:
夏朝用孟春(即正月)为正月。
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
周朝用十一月为正月。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
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
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袁世凯将元旦定义为西历(公历、阳历)01月01日,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由是春节成为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年节的称呼。
“立春节”也逐渐淡化。
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有的到十九)或二月初二“龙抬头”。谚语有云:过了腊八就是年。正月十九有过燕九节、添仓节,至此花灯庙会等庆祝活动基本都结束了,年也就算过完了。过年习俗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
立春是一个时间点,也可以是一个时间段。中国传统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立春作为一个时间点,是新旧生肖属相的转换点。即从立春这天起才开始算新生肖。
这要从农历的回归年(1回归年 = 365.24219879日)说起。
农历不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节气是农历的太阳历成分,是农历用来标度太阳视运动的,依照的是精密的天文计算。农历二十四节气过完一次,就是一个回归年了。农历中称作:岁实。
计算回归年是用的春分到春分(太阳至黄经0°),是一个绝对准确天文算法计算的回归年。计算朔望月是用的从一个日月合朔之日到另外一个日月合朔之日,朔日是日月黄经差为0度的日子(这时月球处于太阳与地球之间。望则是指月球与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差 180°的时刻,这时地球处于太阳与月球之间)。这是一个绝对准确的天文计算的朔望月。
农历是阴阳合历,农历的一个月要符合朔望月(月相圆缺一次)、平均历年也要符合回归年。所以农历使用朔望月定历月,平年十二个月,三百五十四天左右,为了让历月吻合月相。这是农历中的朔望月成分。农历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表示四季寒暑,是农历的太阳历成分。这两者是有机统一的一个整体。
农历使用必要时设置闰月的方式来协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来使农历的日期也可以和四季挂钩,有闰月的年份是农历的闰年,有十三个农历月。三百八十四天左右。这两个数字,农历平年有三百五十四天左右,农历闰年有三百八十四天左右。但是一个岁实是365.24219日。那么一个农历平年勉强能容下二十四个节气,有时一个平年只有二十三个节气。农历闰年三百八十多天的时间,比一个岁实多了大约二十天,能容下的节气数量肯定大于二十四个。按照农历计算的法则冬至日必须在十一月,从甲年冬至所在月(含)到乙年冬至所在月(不含)看有多少个农历月,如果有十二个农历月则是平年不置闰,如果有十三个农历月则是闰年,需要设置闰月,安排在没有中气之月。
因为农历闰年有二十五个节气,所以次年就有可能只有二十三个节气了,不过也有次年是二十四个节气的情况。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绝对和凶吉无关。因为节气是阳历成分,农历是阴阳合历需要协调朔望月和回归年,所以才会产生这种现象了。
至于说为什么是立春节气(一年两个),这其实与农历正月的中气有关,农历正月的中气是雨水,农历腊月的中气是大寒。所以立春在大寒之后,雨水之前,在农历平年只有一个立春的时候,会在正月或者腊月,在有双立春的农历闰年,就会在正月和腊月各有一个立春节气。
2017年立春也是正月初七,是人日。
人日,又称人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于农历正月初七,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
传说女娲创造苍生,顺序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并于第七天造出人来。
宋高承《纪原·天生地植·人日》:“东方朔《占书》曰: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皆晴明温和,为蕃息安泰之候,阴寒惨烈,为疾病衰耗。”
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
《太平御览》卷三十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
南北朝诗人薛道衡诗《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到了唐代,民间仍相当重视人日节。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中就有“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的感怀之句。
时至今日,也有在外的游子在年前回家,过了人日节才能远走他方。人日节这天不出远门,不走亲串友,在家团聚。人日节下午一般吃长面,也叫拉魂面。意即过年时人都走东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过该准备春耕生产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来,准备春耕生产。
既是开春第一天、又是人日、且是很多单位公司的开工第一天,这么好的日子难得凑一起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沉浸在所谓假期综合症的借口中一幅萎靡不振的样子呢?还在怀念没过够的春节?或者感叹春节干瘪了的钱包?还不振奋起十二分的精神,计划新一年的奋斗。虽说传统上年还没过完,可是神仙们都早已开始值班了,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奋进。天天羡慕神仙般的生活,神仙也都早结束假期了,神仙们早在初四就开始轮值了(腊月廿三或廿四送神,即是神仙们放人间年假回天庭开年终大会述职,于正月初四再度下凡继续接受祭拜与监察人间的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