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哪儿交的好运,我被接纳以个体身份去参加南山社区学院的一日培训:由台湾社造联盟理事长卢思岳老师作的分享讲座与训练工作坊。于是顶着冷空气从罗湖飞跨到蛇口,高高兴兴上课去了。在此先感谢一下蛇口社区基金会的慷慨宽容,给了一个门外汉足够好的机会去了解社区营造。
益发没想到的是,这一天有许多奇妙的相遇。不同的人和事,不同的领域和地区,不同的行业和经历,甚至不同的家乡不同的世代,汇聚在一起时,像九寨沟的五色海子一样让我神眩目迷。
去之前,在网上读了一篇吴念真对卢老师的采访,得知他这么多年来,从社会运动转为社区营造,从一个时代的抗争者转变为一个在地的埋头实干者,这许多波谲云诡的岁月,使得他成为今日的社区营造引领者。后来又得知卢老师与今自称“人民的建筑师”的谢英俊老师从台湾九二一地震复建时期起就是老友,真有“世界真细小”之感叹!
台湾往事,在心头汹涌而至。
卢老师来自嘉义。十三年前,我为登玉山来到嘉义。那次,在县里投宿的旅馆是四层楼建筑,墙体已被之前的一次地震扯裂,尚未修复。嘉义的街道简单平凡,走在路上有种懒洋洋的感觉,很舒服。
在玉山登顶前,住在排云山庄。夜里大家坐在星空下神侃。整个登山团队只有我一个是大陆人,其他是一群退休高中老师,还有一群大学生,还有几位原住民和其他社会人士。聊天忽然说到当时颇紧张的台海关系。其中一位朴实的老师说:
“不要听他们胡扯。如果我们打起来,谁最高兴?当然是日本和美国啦。自家兄弟,当然不打架。”
他的话,让我记到现在,还是那样历历分明。自家兄弟,当然不打架。多么简单的民间道理,都不用搬出春秋大义来论证。
今天卢老师讲课当中,介绍台湾社区营造历史沿革时,提到某一年终结“万年民代”(真是个怪词),才得知原来1949年去台湾的各省代表,一直不用改选,大部分垂垂老矣,直到这个代表制度被终结。这是一个怎样的荒诞!
于是也才明白,近日读完的唐诺《眼前》那本书里,是怎样地用《左传》里的小国处境对照当日的台湾。一个已处于边缘的小邦在努力代表正统,一个住有大灵魂的小身体,小心翼翼地维持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他们的视角与立场多么不易被以泱泱大国自诩的大陆人理解。也才更深地体察到,唐诺的读书笔记里隐藏的痛疼。那不仅仅是历史,还是现实呀。而现实已足够魔幻。
卢老师介绍台湾经验以及大陆的社会创新计划的时候,我发现他对现在的国家政策文件与民政部门、基层情况如此熟稔,对形势与事实的把握远胜一些网络言论专家,也超过一些象牙塔里的学者。也许这就是行动者与理论家的分野吧。
下面是一些要点笔记,我在回程地铁上顺手写下的:
社区营造、民主-运动、社会运动是台湾迈向公民-社会的三个途径。
(任何好的理念)都要通过实践与行动才内化为价值。(不怕犯错就怕不做。)
社区(共同)治理同时起到维权和维稳的作用。
从社工(服务)到社区(自治)的转变:不是“我们帮你做”而是“你能做”。
纵览之,顶层设计、第三部门、基层自治,强调的是共同参与,协力营造,empowerment。
用社区戏剧的方式进行议事和讨论。解决方案的呈现要可视化,可操作。
一定要让参与变得有趣。扩大参与的策略是nobody为主,somebody为辅。
……
这一天的课程,够我消化好久的。结束的时候,我想起了另一位台湾建筑师黄声远。他曾在接受大陆记者采访时说:
“我多么期望每个人要相信,真正重要的是做事。一点点的积累,不是‘输赢’的问题。”
真不是输赢的问题,看远一点吧。做好眼前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