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课堂,走进教室,孩子们的掌声很热烈,可见他们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期待。
让孩子们说说他们的期待:有的说很放松,有的说做游戏很好玩,有的说还记得以前老师会讲很多的故事。
最后面一排男孩举手了,昨天在办公室遇见他时,正在接受老师批评,同事们开玩笑说:快,心理老师来了,给他咨询一下,他心理有问题。孩子很听话走到我面前,问我:李老师好。我笑着对他说:快回教室上课去吧。孩子点头乖乖跑向教室。
看他举手,马上请他来回答,他说:老师更专业,可以给到我们专业的帮助。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同学们眼中的问题同学,这个回答却是如此深刻。决定借此给他更多力量。
问同学们:同意这个说法的举手?马上一只只小手举起。
又问:觉得这个思考角度很有深度,很有独特性的举手?同学们又一次举起了手。
再问回答问题的孩子:你说出了同学们的心里话,你的回答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同,你感觉怎样?
男孩马上站起来,说:我想谢谢大家。
把男孩邀请到讲台前,说:来,给机会你向同学表达你的感谢。
真是很有礼貌的孩子,很绅士的行礼,说:谢谢大家。这一次教室主动响起热烈掌声。
这时候,一个小细节吸引我。男孩微笑地表情却是皱着眉头。为何不可以很开心的微笑呢?
这份好奇心,我决定带着大家一起来探索:有同学说可能是他被否定太多,他不敢真正笑起来;有同学说他没有自信;有同学说他害怕同学笑话他成绩那么差还好意思笑。
究竟是什么在影响着这个男孩的微笑?
我设计一个小小体验活动:一名优等生上来扮演这位男孩,然后分别邀请各科老师,还有父母和同学,七八位同学站上讲台,老师平时怎样对待这位男孩,同学们太清楚,一个个都是“本色出演“。
第一轮表演完,扮演男孩的同学们开始表达:我感觉在这个教室我是多余的;我是一个没用的人;每个人的每句话都像尖刀一样插像我。教室越来越安静。
第二轮,大家闭上眼睛感受。表演者加上动作手势,扮演者被逼的一步步后退,问扮演者,一位平时在老师赞扬中长大的孩子,他说:当(李某某)真不容易,我很同情他。
男孩使劲点头使劲点头。教室里又一次响起了掌声。
摸摸男孩的眉心,告诉他,不管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暂时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都有“微笑”的权利,又转身告诉同学们,今天是“世界微笑日”,你们是否可以每人给自己,给他人一个微笑。
在大家的微笑中,结束今天这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