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坟回来,一家人就开始忙着包起了饺子。家里女人多,男人暂时就不用干活儿了,也就是喝杯茶、抽根烟,看看电视。包完饺子,女人们又开始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这顿饭做准备,大大小小、热的凉的,加起来足足有十来个菜。等到七点多,丰盛的年夜饭陆陆续续的端上了桌。
菜上桌后,一家人也都陆续坐好,不消说,今年饭桌上的主角是新媳妇儿一平。老王家的兄弟姊妹几个,不管能喝的、不能喝的,轮番给她敬酒。像老王家这样孩子们长大后,仍然每年都在一起守岁的,确实也不是特别多,更何况出嫁的闺女还回来和他们一起过年,更是少之又少。王永才看着这些孩子们有说有笑、打打闹闹的,心里甭提有多开心了。两个儿子现在都结了婚,孩子们之间也都比较和睦,余下的,就是盼着早点儿能抱上孙子了。虽说现在老二家已经给添了一个小孙女儿了,但没有孙子,王永才总觉着少点儿啥。做为典型的山东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是深深刻在他骨子里的。
今年烟花鞭炮的又没少买,屋里其乐融融,屋外鞭炮齐鸣,时间过的特别快,不知不觉就到了夜里十二点。今年因为有新媳妇儿,老王家准时准点儿在十二点钟声响起的时候,点燃了下饺子的鞭炮。不一会儿,热腾腾的饺子端上了桌,在彼此的祝福声中,一家人迎来了辞旧迎新的欢乐时刻。
吃完饺子,二闺女王睿霞一家踏着夜色,回自己家准备大年初一拜年了。老王家也赶紧简单收拾了一下,大家也上床休息了。最近确实太累了,明天还要早起拜年呢。
天刚蒙蒙亮,堂哥又像往年一样来家里了。如果放在以前,一平起不起床都无所谓,但今年不一样了,他是新媳妇儿,必须要跟着这些嫂子们一起去拜年,这些事规矩,昨晚年夜饭的时候,婆婆冯秀珍都给她交代清楚了,因此她也早早的跟着王睿奇一起爬了起来。爱睡懒觉的王睿刚一般大年初一都比较给力,更何况他现在常年不在家,好不容易春节回趟家,也想跟自己的这帮发小儿多见面儿聊聊,因此堂哥一叫他,他就一骨碌爬了起来。
王永才两口子在家备上好烟好茶、花生瓜子儿糖块儿,等着晚辈过来拜年。不过一到七点,他们就骑上三轮车,去乡里的教堂去守礼拜去了。农村的教堂,不管大年初一是不是星期天,都有重要的敬拜活动,这也算是中国特色了吧。这两年王永才在老伴儿不停唠叨下,再加上前两年丢钱的事儿,他一下好像明白了些什么。一开始他挺抗拒去教堂的,觉着他们不让烧纸,不让磕头,连自己的祖先都不让祭拜,这样的教不信也罢。让他最不能接受的是,冯秀珍动不动就拿不信主的人死后要下地狱,只有像她这样的信徒才能上天堂。他心想我又不干啥坏事儿,干嘛就下地狱啊?虽然那时他不信,但老伴儿让他陪着去,他也不拒绝。
随着去的次数越来越多,他渐渐从那些老头儿老太太脸上,感受到了农村人少有的平安喜乐,这时他从内心也没有那么抵触了。最后在老伴儿的一再坚持下,他也受了洗,成为了一个基督徒。自从那时开始,他一到星期天就和老伴儿去教会,和大家一起听听讲道,唱唱诗歌。并且啊,因为他家的经济条件这些年越来越好,再加上家里的孩子们也都支持他们信主,经常给他们钱,让他们到教堂里奉献。农村人信主的人大部分都是些老头老太太,手里也没啥钱,平时可能也不做奉献,即使这种逢年过节的,大部分人的奉献都是些三块两块的,像他们这样出手就甩出百元大钞的特别少见。
他们的每次奉献,都能让旁人刮目相看,老两口小小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孩子们也都知道他们的这点儿小心思。这不,昨天二儿子特意拿出两百块钱来让他们奉献,说是让他们在主面前祷告,保佑他在新的一年能发财。老大两口子也不干示弱,偷偷给了他们五百块钱也让他们奉献。老两口特别开心,觉着孩子们也像他们一样爱主,他们哪儿知道,孩子们这哪儿是爱主啊,其实就是投其所好,搏他们一乐而已。但不管怎么说,老两口开心那是真事儿。
一平跟着这些嫂子、婶子大娘们,一起去长辈儿面前拜年,她也不像别的新媳妇儿那样扭扭捏捏的,在别人的引荐下,大方的该怎么称呼怎么称呼,自然引得那些老人对她满是赞扬。到了初二俩闺女回娘家,初三他们家去串亲戚。本来一平没打算跟着去的,但婆婆冯秀珍坚持说一定得去啊。因为新媳妇儿去的话,亲戚家都要给钱的,别人家的新媳妇儿来咱家咱都给过钱了,咱为啥不去啊?你瞅瞅,冯秀珍就怕自己家吃了亏啊。
一晃年就过完了,王永才家的孩子们重又回到北京,开始了日复一日的平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