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江
2018年7月,手头的工作基本忙得差不多了,八月份的假期马上要来临,大概是学生时代最后一个月的清闲时光了。看了看长江上浮动的水汽,行人脸上的汗水,空调房里些许的凉气,是该远离城市的喧嚣,逃离火炉的蒸腾了。
打开中国地图,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查找避暑的地方。我的眼光逐渐落在了世界屋脊,日光城拉萨。对西藏,对拉萨可谓是盼望已久,西南偏南,高原圣地。没有任何犹豫,便义无反顾登上从武昌直达拉萨的长达42个小时的长途旅行。长途旅行对我来说并不是望而生畏的事情,两年前在新疆工作的时候,曾经从山西太原出发,历经55个小时达到新疆阿克苏。
雪山,给人一种肃静、圣净的感觉
由于是穷学生一枚,去了拉萨,吃住怎么办呢?我想到了义工。
在火车上订了一家民宿的房间,到了客栈后,便直接问老板娘,客栈是否需要义工,老板娘说自己一个人能忙得过来。然后就开始问我的其他情况,一听我是研究生,便说她之前的几个租客也是从内地过来的,拉萨这边工资待遇很好,很缺人材,稍微奋斗几年,月薪便可达两三万,大力挽留我留在拉萨发展,对义工的事便不再提。
我倒没有感到慌张,即使没有找到义工,来拉萨也算了了一桩心事,在清凉的夜晚中我沉沉睡去。
早上醒来,老板娘给我发微信问我是否还想做义工,我立即回复:非常想。她回复说帮我在拉萨民宿客栈群里帮我问下,没过多久,我就得到了答复,一位民宿客栈需要义工,和老板联系之后,我便从城北来到了城南的仙足岛,之所以名为岛,是因为拉萨河将其与拉萨老城区隔开,岛上的小区皆是庭院式建筑,抬头便是覆盖着薄薄绿色的小山。
窗外是肆意生长的夏花,抬头便是云雾缭绕的青山
拉萨多山,雨后的拉萨,仙雾缭绕,云上拉萨,名副其实。
来到客栈后,一眼便看中了满庭的绿意。老板是个文艺中年大叔,庭院里的花草爬满了墙角窗沿,抬头看了看看触目可及的青山,我想就是这了。
满院花草。想起一句古文:庭无杂树,止蔷薇一架,风吹花片堕街上,鸡雏数枚争啄之,啾啾然。
七月是拉萨的雨季,八月按往年来说应该是晴空万里,日光倾城的日子。可不巧,整个八月几乎每天晚上都有雨水,每晚吃过晚饭后,天空便飘起了雨,我不得不穿上了外套来感受拉萨的凉意。由于当初建设庭院时,排水系统没有规划好,致使雨后庭院中有些积水,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便是清理积水,穿着拖鞋在凉凉的水中穿行,别是一番爽意。清理积水后,便自己煮点粥,出去买根油条解决下早餐。而后开始打扫客人的退房。客栈总共是两栋楼,十二间客房,除了老板住的房间以及两间长租房外,还有九间客房。大多客人都是住三四天,所以每天退房的大概有三四间,多的话可能有四五间。清理房间主要工作就是换洗床单被罩,将垃圾桶、烟灰缸清理下,如果地面较脏就用吸尘器清理下,还有两三个公共卫生间的打扫。
站在哲蚌寺俯瞰全城
忙完大概就是下午一点多了,撸会猫便开始吃午饭,老板给了一千块的经费,用于买菜和午餐费,所以我一般去门口吃陕西的面食,到了下午一般看看书或者去大昭寺逛逛,到了下午七点左右就要开始准备晚饭了。如果有客人拼餐的话,可能会做六七个菜,需要忙活两三个小时,平时都是四个人一起吃,只需要做三个菜即可。
雪顿节,即藏历新年,夜晚三四点爬哲蚌寺,和数十万信众迎接佛像。
做饭大概是最累人,也是最有趣,最有成就感的事。首先要去菜市场买菜,回来后要洗菜、切菜,而后一样样的煎炒烹炸,不仅是个技术活,也是体力活,需要耐心、细心,稍不留神可能切的葱姜蒜没放锅里,也可能盐放少了点,味道不够,最后做完,满身都是味道,脸上漂浮着一层油。客人拼餐时,一般都会来帮忙,要不切菜,要不做饭,或者最后刷锅洗碗。晚上一般都在空闲的客房住,有三四天客房爆满,我只好在客厅搭起了帐篷。
从买菜、洗菜、切菜、做饭以至刷锅洗碗,我常常一人包完。
晚上做饭时,客人知道我是在做义工时,时常会问我老板给多少钱,我常常不好意思的说,没钱,只包吃包住,而后客人会略带惋惜的说,这样你太吃亏了,老板起码要包个路费之类的。
在西藏,彩虹总是不经意的出现在眼前
我也时常想起这个问题,对啊,起码得包个路费吧,每天这么这么折腾,给个路费应是情理之中。后来想想是自己逐渐迷失了初心。我的最初目的就是找个凉快的地方避避暑,看看书写写论文,如果通过付出劳动一分钱不花那再好不过了。而在拉萨我的所有计划都实现了。
一猫一狗,常在左右
不仅抽空看了三本书,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也写了课程作业,夏令营总结,一篇公号,一万字左右的论文,去了扎基寺、哲蚌寺、罗布林卡,更时常在大昭寺、布达拉宫前晃荡,并坐老板朋友的车去了纳木错,临走的前一天,老板更是带着我去了雅鲁藏布江,羊卓雍错,临走时送了一盒野生松茸。
雅鲁藏布江
我常常以为,只要勤奋、认真、大度、谦虚,常怀感恩之心,到哪里都会过的很惬意,很舒心。
大昭寺的街道,行人走过。
在拉萨我去的最多的地方便是大昭寺和八廓街,这里是拉萨城的起点,由此出发诞生了拉萨这座圣地。这里地势低洼,商铺林立,宗教与市井气息交融,汇集了时尚、传统、宗教、信徒、朝拜、观光、交易、信仰、世俗、神圣、敬畏、奉献、观光、游览等诸多元素,诸神在这里汇集,这里嘈杂、混乱,同时生机勃勃。
朝圣的信众。在藏区,每个藏民终身都要去朝圣一次,终身的尽力都是为了攒够钱到拉萨去朝圣,有许多人卖掉房子,牛羊,换成朝圣途中的旅费。
而布宫作为西藏领袖居住的圣殿,高高的矗立在红山之上,是那么雄伟壮丽、超凡脱俗,接受着众人的膜拜。如果说拉萨是世界的坛城,那么布宫就是这种圣城上的皇冠。
当地一位诗人曾这样形容拉萨
“拉萨是让人可以上升为鸟,也可以跌落为泥的地方。
早期是半草原化的城市,现在是大都市的城郊。
文脉变化不大。
一座移民城市。
建城近1400年,所有的细节完好无损,只有这里
完美地表达了藏文明的精华。
这里依然可以看到天际线。可能缺氧,但不缺精神,
是依然保持神圣性、诗意性和民族性的城市。
拉萨不排外,没有区别心,道德水平是中国城市里最好的······”
拉萨是最接近天空,最具有神性的一座城市。她离天空最近,空气较为稀薄,但仍阻挡不住各地的人们来此朝拜,在荒凉冷漠的机械世界里,感受神圣性。
纳木错的湖水,清澈透明
初到拉萨,在公交车上会听到轻微低沉的念经声时感到诧异,那是一种隐秘而神性的声音,在嘈杂的世界中保持着它的节奏,呆久了这种震惊会慢慢消失,觉得这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拉萨在商业化的洪流里不可避免的沾染了世俗的味道,但无论走到哪里,你总会看到手持转经筒的老人,朝圣的信徒,念经的喇嘛,他们的眼神安静、充实,让人感到心静。
最后附上老板,老板娘的照片,想要去拉萨做义工的,后台可以联系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