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都有制定年度计划的习惯,比如,今年拿下某某证书,今年减肥多少斤,今年读多少本书,今年坚持学习某某课程…但到年底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完成我们制定的预期目标呢?
很多人认为就是自己懒,意志力不够坚定,如果咬咬牙,下次一定是可以的。但是到了明年同样的问题依然存在。
到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其实,是没有一套科学的行为管理方法。
我们知道任何目标的达成,都是行动促成的。没有行动一切都是白搭,所以,最根本的是改变自己的行为。
怎样才能改变自己的行为呢?
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的第一人石田淳将“行为分析学”和“行为心理学”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行为科学管理术。
这个方法被包括美国太空总署(NASA ),以及波音公司在内的600多家公司采用。而石田淳他把这个方法不仅用在企业管理上,也用在了工作生活中,他指导了超过600多家的公司和上万名的上班族,通过这个行为管理的方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石田淳在《从行动开始》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这种方法,它主要有三个策略:
一、制定目标时遵循三个原则
说到制定目标,也许你会想到目标制定的SMART 法则:
S就 specific ,意思是目标一定要具体;
M就是 measurable ,指目标要可衡量;
A是 attainable ,说的是目标是可实现的;
R是 relevant ,意思是目标要和其他目标的关联性;
T是 time bounding :代表时限,也就是目标制定要有截止日期。
即使符合这五个原则,也有可能坚持不下去,从行为管理术的角度,一个让行动启动更容易的目标,除了要符合 SMART 法则外,还要符合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当下
目标的当下原则是指,我们的目标应当是符合我们当下能力的。
在《从行动开始》一书中有一个这样的例子:有一个工程师三十多岁了,过去一直在做技术工作,做得非常好,然后他们的领导就说了,那就提拔一下吧,让他带一个项目团队,领着几个年轻人一起工作吧。可是这个工程师擅长做技术,但不擅长管理和沟通,所以和这些年轻人去沟通、操作业务的时候就非常不通畅,结果和这些下属相处起来也很不融洽。他知道作为管理者,他的目标就是要高效管理团队,可是现状却很糟糕。结果这个工程师压力越来越大,有一天在早上系鞋带的时候突然就崩溃了,大哭了起来,觉得自己太没用,去了医院一检查得了抑郁症。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大多数人制定目标都是没有放在当下的。
对于很内向或者说过去没有管理经验的人来说,要他高效地管理团队是很好的期望,但是和他当下的能力差别太大了,所以要结合自己的情况来制定目标。那个工程师更合理的目标应当是先让自己能够和下属更融洽地沟通,比如说见到下属笑一笑,楼道里遇到下属的时候要记得打招呼,从这个过程当中改变。可是,这个工程师的目标却是要彻底改变自己,希望让自己立刻就变得能说会道,能把团队管理得很好,和上司下属关系融洽,又要项目质量高效。这样就太偏离了当下的状态,所以,视野是要长远,但是具体的目标要和当下的能力结合,否则即便制定了一个大目标也是启动不了的。
所以,我们的目标一定要符合自己当下的能力,不能太高,那样容易放弃,也不能太低,那样没有挑战,最好是“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目标。
二是自我
也就是制定自己的目标。也许你会感觉奇怪,难道我们制定的目标不是自己的吗?还真有可能,因为我们都生活在世俗社会中,外界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父母的期待、女朋友的意愿、同事的认可等等,这些都会极大的影响我们的目标。比如,最近的一部新电影《半个喜剧》主人公孙同为了母亲的期待,以及在好哥们郑多多的威胁下,放弃了自己的爱情,虽然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但失去了幸福,最终幡然醒悟,选择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活出了真实的自己。
所以,你在制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想想,这个目标真的是你的吗?只有去为你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目标努力,才能让改变真正发生。
三是微小
目标要能够坚持,就应当拆分成微小的步骤和节点。比如,你的目标是提高写作水平,可以拆解成每周写一篇文章,然后进一步拆解为:先写100字的大纲,再丰富内容到500字,最后整理润色成800字。这样你这个目标坚持起来是不是就更容易?再比如,你的目标是要每天健身,就不如拆解成,早晨起床后做10个俯卧撑,然后出去跑步等等。
科学制定好目标,接下来就是行动了,在此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那就用到了第二个策略。
二、遇到挫折时使用一个工具
在执行过程中,你遇到困难坚持不下去,常常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困难本身会阻碍我们,另一方面,我们在遭遇挫折之后延伸出来的负面情绪和错误假设,会让我们很容易丧失信心,自暴自弃。
第二个原因往往是最主要的原因。比如,你写公众号文章,坚持了一个月了,可是每天只有不到5个人阅读。你会想:是不是别人不喜欢看自己的文章?是不是自己的水平太差了?是不是大家故意排挤冷落自己?
其实,遇到挫折很正常,写作能力也总有方法提升,可是我们会因为挫折带来的失落和挫败感,而钻牛角尖,自暴自弃,提前放弃自己的努力。
所以,想要坚持下去,就必须处理好遇到挫折和困难时的负面情绪。
石田淳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工具——实况转播。
它的意思就是把刚才发生的行为像电视转播一样,只去确认那些能够看得到的现象层面的事实,而不去做解读和描述。
比如,你的公众号没人看,运用实况转播这个工具来看待这件事是这样的:你在晚上11点写了一篇文章,推送给了最初的1个订阅用户,并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但是除此之外就没有任何动作了。到了第二天查看发现阅读量只有5个。用这样的方式,过滤掉那些假设的负面情绪,你就更容易看清事实来分析,原来阅读量是个位数是有很多因素导致的,可能是你推送和分享文章的时间不对,可能是你需要邀请周围认识的人帮你提提意见,甚至是你需要借助一下其他的推广手段,等等。认清了事实,你就可以采取很多措施来改进,而不仅仅是怀疑自己和否定自己。
所以在改变的过程中,受到挫折甚至是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一遇到挫折就做出进一步错误的解读和假设,导致你没有勇气继续坚持下去。而行为科学管理的方法,就是要用实况转播的方式让你避免放弃行动。
解决了困难和挫折,那怎样才能让行动改变很有效呢?这就是第三个策略。
三、行动坚持中运用两个技巧
第一个技巧:ABC法则
ABC 法则,说的是人是否坚持一个行为,是受到 A\B\C 三方面的因素影响的, A是这件事发生的前提,B是发生的行为,C是最后这个行为的结果。
我们可以看到,B(行为)是受A(前提)和C(结果)的影响的。
比如,你坚持不下去公众号,也可以用这样的思路处理:导致你坚持不下去的前提A可能是阅读量小,没有素材,那你就寻找推广渠道,学习收集写作素材的方法;而结果C带来的感受是没人看的失落感,而且期待的是成就感,你就可以写完一篇文章后在自己的日记里写一个今日成就,每增加一个阅读量,你就按照百分比记录自己的增长率。像这样,通过从行动的前提和结果来切入思考,能帮助你更好地坚持下去。
第二个技巧:劣后顺序
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能花时间真正获得去改变的事情也就是优先的。你之所以无法很好地改变,很可能是因为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了太多本来不必要做的事情。如何避免呢?
石田淳建议使用劣后顺序,就是说先决定要放弃的事情,相对于优先顺序而言的。
而我们通常习惯按照优先级顺序做事情,就是按待办事情的紧急程度排序。为什么说劣后顺序要比优先顺序更重要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
巴菲特有个飞机师,叫做弗林。他为巴菲特开了十多年飞机。有一次,他问巴菲特:怎么才能像你一样获得成功呢?
巴菲特说:
第一步,你要圈出25件你特别想要的东西。如果你想不明白,你可以用“有趣”和“有用”做一个评分。
第二步,圈出5个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然后怎么办?
有人说,我懂,然后就集中全力马上开始做这5个,有机会再去做那20个。
完全错了。
巴菲特说,接下来,你这一辈子要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另外那20个目标。
因为人这一辈子做好5件事,已经非常非常难。
这些有点儿希望,又不可能穷尽的事情,才是最恐怖的。
你要集中你所有的精力去躲避那20个,它们只是幻觉;
那5个勾勒出来的才是真正的你。
劣后顺序相对于优先顺序的优势在于,减少因做不完任务带来的精神压力,并能让你将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中,从而提高效率。
上面就是石田淳提出的行为科学管理术的主要内容,简单来讲就是:
三个原则——当下、自我、微小
一个工具——实况转播
两个技巧——ABC法则和劣后顺序
如果你还为完不成目标而苦恼,那请尝试一下这套因为科学管理术吧!肯定你会有所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