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贝哭吧不是罪
经常会听到妈妈姥姥们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在旁边一直劝:“不哭了啊,乖,不哭了”,会发现孩子越哭越严重。还有的家长在孩子哭的时候马上找到好玩的、好吃的,或者打开电视,让她转移注意力。的确,有时候这些办法确实会让孩子停止哭泣,但很多人并不知道,与哭泣一同停止的,还有孩子接纳情绪、表达情绪的能力。
情绪是人与生俱来的,简单地说,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是与个体需要息息相关的。客观事物满足自己的需要,就会出现“好”情绪,如快乐、开心、满足、幸福等等;如果客观事物不满足自己需要,就会出现“坏”情绪,如沮丧、生气、愤怒、绝望等等。客观事物不可能永远满足自己的需要,那么我们就不可能一直都有好情绪。成人如此,孩子是情绪的最直接的表现载体,就更是如此。
我们成人尚且有不如意、不开心、烦躁易怒的时候,为什么不允许孩子哭泣?很多抚养人都觉得看孩子,不让孩子哭,那就是看得好,甚至把“哭不哭”作为孩子“乖不乖”的标准。让孩子错以为哭就是不乖,不能哭,不能有坏情绪,有坏情绪就是坏孩子。试问自己,我们是不是也是在这样的逻辑下长大的呢?所以我们也学会了压抑坏情绪。很多成人不能很好地接纳自己的坏情绪,自然也不能很好地调节和控制它。殊不知坏情绪象好情绪一样,于我们而言具备同等的存在权利。我们要求自己要乐观向上,不能萎靡不振,习惯在坏情绪出现的时候选择压抑,因为乐观、向上、积极这些词汇是优秀的、成功的人的标准,漠视消极情绪的存在。长此以往,被压抑久了的坏情绪就会在某一天因某一个事件被激发,压抑得越久、越强烈,爆发的越猛烈。

女儿今年近3岁半,已经学会控制情绪,也会表达。我对她说话声音大一点,她会说:“妈妈你不爱我了吗?你声音小一点。”别的小朋友对她态度不好或者以无理的方式拒绝她,她会说:“你不要你可以好好跟我说,你这样很不礼貌!我会生气的。”……她因为做危险的事情被我严厉制止而哭泣的时候,我不会因为她哭泣就改变原则,原来不允许的事情依然不允许,但我不会批评她,秉承正面管教“和善而坚定”的理念,所谓“坚定”就是你的原则不能变来变去。那么她哭怎么办呢?“拥抱工具”百试不爽。我每每张开怀抱,她都会扑到我怀里,我就跟她共情,说出她的委屈:“妈妈刚才没有同意你,你有点生气是吗?”或者“妈妈刚才态度过于严厉,让你觉得委屈了?”她往往哭得更厉害,但持续一两分钟基本就停止了。然后我擦干她的眼泪温柔地问她:“现在心情好点了吗?”她红着小脸儿点头。这时候你再跟她说说她为什么不能做这件事,会有什么危害等等,她都会点头赞同,这时讲什么道理她基本都能听得进去了。
在消极情绪没有得到释放的时候,人的理智脑是不工作的。成人也好,孩子也罢,都需要释放情绪,无论好的、坏的,情绪过度压抑都会对人的身心造成伤害。就像我们要同等接纳自己生命中的美好与失意,接纳自身的优越和不足一样,接纳自己的好情绪和坏情绪,因为于我们而言,这些都是最真实的存在,也同样重要。也正是这些才组成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真实而有质感的人生。
2017.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