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第一遍的收获:第一章曾国藩七次科举考试才考成功,30岁的时候才开始学做圣贤,到最后取得惊人的成就。说明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不怕他资质不行,也不怕他年纪大,只怕他没有志向。在翰林院以后,他晋升特别快,也跟他的自身管理有很大的关系。联系自身的情况。
1、做事情喜欢半途而废,第一次工作,工作了几年,再接下来的几年里,闹情绪闹了几年,闹情绪的几年里,把以前踏实工作几年攒下的成绩给闹没了,反而给领导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2、对待工作,很多的负面情绪,比如会觉得国企里面求发展第一靠的就是关系,没有关系就别想着发展,一票否定制。从来没有想过进行一个自我的管理,抱着这样的心态工作,所以在做工作的时候也就是把自己分内的事做了也就算了,不会想着在工作上去突破自己,去完善自我。
第二遍收获:来了银川又看了第二遍,学习到曾国藩与人的相处需要真诚。
联想到自己在与周围人相处的过程中,时常给其他人的印象会不好,表现在话语喜欢迎合其他人。比如,张欣豪会问我他新买的鞋子好不好看,明明自己对穿着就是一个一般的要求,自身也不会太讲究平时穿着普通的衣物。当其他人问到我买的鞋子好不好看的时候,自己非硬着头皮说好看。后来想了一下,这样的评价对其他人一点用也没有,因为自己在衣物方面没有做研究,也不能给他提出指导性的意见。所以说好看,倒不如说我对穿衣没有过多的研究,平时买衣服也就是大众话的。
第三遍读曾国藩,读完以后觉得自己目前的工作状态还没有调整对,工作中时常表现在不够主动上。只关注在自己份内的工作上,跟自己工作上联系不大的人,不会主动和他们打招呼觉得那是与自己不相关的。
从工作联系到生活中也是一样,那就是闺女的事,我跟我老公两个人都拖着,目前没有一个人主动的去承担这件事。以前时常会责怪他不弄娃,现在的思想也变了,自己觉得该做的就去做,不要看到他不做,或者他觉得这件事没有做的意义那你也觉得做做这件事情就是没有意义,或者这样做既不能升职也不能加薪。带着很多负面情绪被动的去做这件事。
现在会觉得十年磨一剑,多做事,取得一定成绩了以后,才会有最终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