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卡片笔记写作法》

        今天阅读了下《卡片笔记工作法》这本书,这本书介绍了卢曼的卡片笔记盒,以及其中涉及到的一些思想。卢曼是一个德国的社会学家,在长达30多年的研究中,出版了58本著作和数百篇文章,这种强大的生产力来源于它的卡片盒写作法,接下来就分享我读到的内容和思考。

阅读到的让我有触动的片段

1.  卡片笔记工作法,就是把你的兴趣或将来可能会用到的知识收集起来,然后用一种像集装箱一样标准化的方式,去处理这些笔记,建立笔记之间的联系,供你使用。

2.  我们真正该做的是构建适合自己的工作流程,让洞见和新想法成为推动我们前进的驱动力。

3. 每当卢曼添加一条笔记时,他都会检查它的卡片盒中是否有其他相关的笔记,以便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

4. 笔记系统原本应该是:你学习和收集的东西越多,你的笔记就会越有用

5. 卡片盒是学术界的集装箱,不必将不同的想法分开存放,所有内容都被标准化成相同的格式后存到同一个卡片盒中。不需要关注中间的步骤,也不需要试图把画线法、摘抄法或其他阅读技巧发展成一门学问,所有的努力只为一个目的:发表有价值的观点。

6. 如果你想好好地思考、阅读、理解和产生想法,你手里必须有一支笔。

7. 撰写论文地步骤:记闪念笔记(捕捉闪现的想法,做大脑的备忘录),记文献笔记(将读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记录,并将笔记和参考内容保存管理),记永久笔记(每天一次,将前两步内容整合,写下想法,思考如何链接已有的知识,加上标签和链接),从系统内部自下而上发展主题,读更多新的信息加强论点,积攒足够后根据主题内的素材形成初稿,编辑校对文稿。

我的思考

        卡片笔记工作法,确实是个很新颖的概念。我们写作,通常习惯是想到写某个主题,然后开始搜集信息,然后整理出来形成文章。也就是说,我们的素材搜集,其实是从确定主题开始的。但是卡片笔记法提供了一种思路,那就是自下而上确定主题,写作只是最后一步。我们可以基于兴趣,不断去搜集某一领域的资料,然后记录到闪念笔记,文献笔记当中,再经过思考后整理到永久笔记,打上标签和链接。这样的素材和链接多了之后,自己也慢慢形成了一个系统化的想法,从而输出也是个很自然的事情了。

        记笔记的目的是拿来用的,而且越记应该越有用。这本该是所有记笔记的人的初衷,但是由于我们很容易沉迷于那种收藏的快感,或者只是麻木地执行记录动作,从而忽略了这个最基本的初衷。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那么我们应该重视每天的笔记记录和管理。在有想法的时候,马上记一条闪念笔记。读书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手上有笔或者其他可以记录的工具。阅读过程中,有所思考,可以用自己的话精炼地总结以下,并和参考文献一起保存起来,成为自己的文献笔记。到了晚上,可以回顾一天的想法,清空闪念笔记,保存文献笔记,并输出自己的永久笔记。永久笔记用于记录自己的深入思考,写完之后打上标签便于索引,并思考可以和哪些知识链接,这个链接体系里面,是否还有知识我可以去扩充等等,让知识自成体系。

        如果未来能够在不同领域,拥有一堆高质量的见解笔记,我想写作自然不会是难事,自己的思考也会更加有深度,也能更好地解决自己在各领域遇到的问题。

相关经验

        目前也有再用flomo,但是平时并没有形成一个工作流程,记录的也很随意。而且阅读的时候也只是在微信读书上画画线,并没有记录到文献笔记中。卡片笔记的前景还是蛮诱人的,通过一种简单却有效的方式,记录思考,并链接想法,最终形成知识体系,如果真能做到应该很棒。

        结合我对flomo的使用,感觉用来记录闪念笔记还是不错的,但是如果是做文字输出,感觉还是差了些。印象笔记的剪藏功能以及编辑、标签等功能,还是蛮适合做文献笔记和永久笔记的。后面探索下,把手头的工具用起来,打造一套自己的工作流程。

行动清单

        1. 每天利用flomo做闪念笔记,当日清空。探索做永久笔记的可能性和方便程度。

        2. 利用印象笔记,做好文献剪藏管理。收藏相关的文章,并写下自己的思考。

        3. 探索利用手头的工具,打造工作流程闭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